【中国交通报】江西水运转型四重奏

22.07.2014  12:34
强港口 扩航道 调运力 优体系
江西水运转型四重奏


(2014/7/22  《中国交通报》) 本报记者练崇田 特约记者 倪磊 许海远       境内2400多条江河纵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六位;101条通航河流,航道总里程5716公里,位列全国第八;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汇聚,注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经湖口融入长江……拥有得天独厚水资源优势的江西水运,在今年上半年捷报频传:重点港口码头建设全面启动,现代化港口体系正逐步形成;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稳步向前,各渠化工程加紧实施;船舶平均吨位提高至1016吨,船型标准化和船舶大型化、专业化成果不断显现;中远期水运发展蓝图逐渐清晰……       “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江西水运发展而言是一次重大战略机遇。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外部环境,江西内河水运都迎来了最好的时光。”江西省港航管理局局长于钦民说。       眼下,在建设黄金水道,服务长江经济带的主旋律下,江西港航系统正从港口、航道、船舶、规划四方面着手,奏响转型发展“四重奏”。       【第一重】       打造港口集群       “昌九一体化”带来新生机       近日,九江港发布消息,今年1月至6月,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895.09万吨,同比增长44%,集装箱完成10.69万TEU,同比增长27%,实现了时间过半,目标任务过半。“长势”良好的九江港只是江西众多港口的缩影。在九江港、南昌港加快建设的辐射带动下,鄱阳湖港口群建设、南昌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升级扩能改造工程、新昌电厂煤码头、江西龙达港务运营有限公司码头等一批重点港口码头建设也已全面启动。       近年来,江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国家级经济战略为契机,围绕长江、鄱阳湖、赣江、信江等水系,着力布局沿江沿湖经济,依托区域内20多个港口构成的密集的内陆港口群,打造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对接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大经济发达地区,建设沟通华中、华东和华南经济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逐步形成。       2013年,江西启动了昌九一体化规划,提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把昌九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南昌新港规划六大货运港区和一个砂石港区、一个客运港区和老港区,着力打造以集装箱、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矿建材料运输为主,兼顾旅游客运的综合性港口。九江港规划瑞昌港区、城西港区等11个港区,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为目标,将成为以集装箱、建材、矿石、能源运输为主,兼有旅游客运,具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口。       【第二重】       升级航道       “重头戏”越唱越精彩       航道一直是江西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经历了为期3年的航道建设升级期,江西的这场“重头戏”已经越唱越精彩。       “重振赣鄱千年‘黄金水道’的辉煌,是江西对接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举措。畅通对接长江的‘血脉’,将使长江经济带效应辐射全省。”于钦民说。       如今,江西第一条高等级航道——全长175公里的赣江南昌至湖口三级航道,已于去年年底顺利完成升级,达到二级航道标准,全年可通行的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跃升为2000吨级;总投资24.24亿元的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也已全面建成,该工程渠化三级航道38公里。       根据江西省黄金水道的规划,到2015年年底,全省内河高等级航道将达637公里,实现千吨级船舶从赣江上游直达长江;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以“两横一纵”国家高等级航道(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为主骨架的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现代化江西内河水运体系;到2030年建成以长江黄金水道(江西段)一级航道为依托、赣江南昌到湖口二级航道为主轴、五河高等级航道为支撑,通江达海的水路交通高速大通道。       2015年,总投资近百亿元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将全面建成,届时可渠化三级航道77公里。同时,赣江新干航电枢纽、龙头山枢纽、赣江万安枢纽船闸升级等一批航道渠化工程正加紧实施。江西高等级航道将迎来又一次质的提升。       【第三重】       调整运力结构       助企业做大做强       随着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货物吞吐量不断提高,江西的运输船舶运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截至今年5月底,江西省营运船舶总量与2011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62艘,但载重吨却增加了279452吨;船舶平均吨位由2011年的676吨提高至2014年的1016吨,增幅达50.3%。全省船舶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节能化”方向稳步迈进。       为促进水运转型发展,江西省严格营运资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核,坚持“减小减弱、扶优扶强”总体原则,逐步淘汰了经营效益差,安全管理水平低、无市场竞争力的弱、散、小企业。同时,江西港航部门还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极大推动了船舶运力结构优化调整。       在江西港航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该省大量老旧船舶退出历史舞台,内河大吨位干散货船和江海直达货船成为运输主力军,内河标准化集装箱船、LNG混合动力船实现从无到有,千吨级以上大吨位内河运输船舶数量明显增长,运输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船型标准化和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等成果不断显现。2013年,江西全省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了2008年的1.9倍、2.1倍、2.1倍、2.3倍。       【第四重】       绘中远期蓝图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       为打造江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接长江经济支撑带规划,江西水运立足“十二五”建设基础,着力抓好顶层设计,绘就了一幅中远期水运发展蓝图。       重点建设干支相通、层次分明的江西内河航道体系。整治工程与梯级工程相结合,加快推进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到2018年,赣江606公里航道达到三级及以上通航标准,新干枢纽、井冈山枢纽、龙头山枢纽、茅店枢纽全部蓄水通航。       建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重点建设南昌、九江两个主要港口,大力推进南昌港和九江港一体化。兼顾赣州港、吉安港、樟树港建设,到2018年,新建5000吨级泊位42个,2000吨级泊位60个,1000吨级泊位16个。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服务业。九江重点建设城西和湖口两个港口物流园区。南昌重点建设南昌保税物流中心,为向外型经济发展提供保税功能的国际物流服务。       完善运输和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全省统一的航道、港口、船舶、船员数据中心、港航执法监管综合应用系统、水域动态监控系统、行政办公应用系统。建成信息畅通、监管有效、反应快速、处置得力的江西省水上搜救应急体系和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宽、技术先进、适应水运发展需要的支持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