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

06.06.2014  18:08

禹贡九州山川之图

清代北京人生活图卷

  “城镇化”近年来似乎成了一个热词。所谓“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中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

  中国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

  “禹别九州”商人被视为最早的“城里人

  若上查三代,现代的“城里人”大多是农村人。中国最早一批城里人出现于何时?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时间基本一致。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商人,“”、“”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动,即学术界所谓的“城市革命”。

  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贵族才有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距今至少4000年。从《史记》等史料记载分析,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城镇化”运动,应该是夏禹主导的。《尚书·夏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即禹把全国划定徐、冀、兖、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级行政区。“九州”中的每一州都应该建有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

  商朝因祖上分封于“”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其灭夏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用“”这种纺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商建国后,做生意已成商朝人的社会职业,“商人”概念因此而来。

  古代第一波“城镇化”高潮是哪个时期?

  《左传》统计出春秋时期新建城池达63个

  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镇化运动,由此迎来了第一波高峰。

  相当于现代“地级市”、“县城”概念的郡、县行政区划,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学者就《左传》所记做过统计,春秋时期新筑的城池多达63个,实有城市68个,另5个是重修扩建的。

  另据《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里的数据,整个春秋战国时期35个国家的城镇总共有600个,其中晋国91个、楚国88个、鲁国69个、郑国61个、周国50个、吴国10个。实际数量当超过此数,有学者认为有八九百个。

  这期间,“城镇化”运动搞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齐国首都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据《战国策·齐策一》“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条,纵横家苏秦看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从苏秦所见所闻中可以发现,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实,“GDP”应该远高于其他诸侯国城市。因此,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迷一族,临淄因此被国际足球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源地。

  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81个大小城镇,以每城万户、每户5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市有5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北京所在的燕国都城“”(今北京西南),也是在这一轮全国性城镇化运动中崛起的,成为当时北方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