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难"嫁"世界杯 因虎头续蛇尾规划不长远

20.06.2014  21:41

  四年前的南非世界杯上,“中国英利”的中文广告牌曾引来无数的目光与商机。中国绿色能源巨头能挺过三年前的那场光伏产业危机,世界杯或许也有不小的功劳。四年后,官方赞助商名单中的“中国制造”与南非完全一样,除了英利和搭上百威“顺风车”结缘巴西的哈尔滨啤酒外,其它中国品牌却依然只能游走在这场足球盛事的边缘地带。

  从早年赞助英超埃弗顿队的科健,到日后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的联想,诸多案例证明,对于中国品牌而言,缺少的并非试水大型体育赛事营销的渠道,而是能维持多年的长期规划,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的野心与眼界。

  结缘世界杯 开启新大门

  英利与足球结缘可以追溯到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当时,它通过为凯泽斯劳滕球场提供光伏组件一举打入了欧洲市场。在初尝到足球的甜头后,英利由此开启了一条以世界杯为主线的体育营销之路。

  国际足联为世界杯官方赞助商设置的门槛不低,单届赞助费用8000万美元起步,后续的营销投入还将再翻几番。据业内人士估算,近两届世界杯中,英利的总支出或将达数亿美元。尽管代价不菲,回报却也丰厚。南非世界杯期间,英利绿色能源股价涨幅达到了每股3.8美元,总市值增加5.6亿美元。而在世界杯后,英利共收到了超过4吉瓦的订单,其中多数来自欧美市场。

  而在今年,英利则将目光投向了东道主巴西。作为南美最大能源消耗国,太阳能一直被视为巴西能源发展的方向。本届世界杯,英利广告将再次登陆所有64场比赛。此外,它还将为巴西多座城市的照明信息塔提供光伏系统,而这正是对其产品的最好宣传。

  另一家中国品牌哈尔滨啤酒能进军世界杯,则是因为其东家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是世界杯官方合作伙伴。作为原本只活跃于东北地区的品牌,对于哈啤来说,脱下地域性的“帽子”是比开拓海外市场更为现实的短期目标。四年前的南非世界杯后,哈啤已向这一目标迈进大步。凭借着南非赛场边频繁出镜的中文广告,哈啤在当年的销量较前一年上涨超过20%,全国范围内的品牌认知度则翻了两番。就这点而言,尽管哈啤与英利市场定位、受众群体各有不同,但两者希望通过世界杯开拓新兴市场的诉求却有着相似之处。

  出口转内销 只为国内争

  令人遗憾的是,在哈啤与英利享受“世界杯红利”的同时,大多数国内品牌在大型赛事的体育营销却仍停留在观望或是“出口转内销”的初级阶段。

  早在2002年时,科健集团就曾率先试水,将李铁、李玮锋送去英超埃弗顿队,并成为这支老牌劲旅的胸前赞助商。这桩交易出自时任科健总裁的郝建学对中国足球的热爱,但由于当时自家产品根本没有能力与实力进入海外市场,这次体育营销被迫“出口转内销”。

  比起科健的一厢情愿,日后中国品牌走出国门的体育营销案例,基本都是主动迎合国内收视率或播出渠道有一定保障的国际赛事:当年拥有姚明的休斯敦火箭队在国内比赛曝光率极高,最多时有20余家中国企业赞助,其中多半没有像样的美国业务,而当姚明退役、火箭失去中国转播方的青睐后,这些企业均转身离开,只留下中兴一家。相比NBA,另一些项目虽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很小,但因为得到中国市场或者全国转播方的认可,而且赞助价格相当低廉,赞助如此球员或比赛比投放硬广告都便宜得多,比如四年前贵人鸟签约亨得利等斯诺克球星,以及361°赞助世界冰壶联合会等。从深层次看,在这算盘背后反映的是大多中国企业安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并不热衷于开拓新市场的保守心态。

  规划不长远 虎头续蛇尾

  而对于那些海外市场业已成熟的国内品牌来说,如何将体育营销的规划做得长远,避免“虎头蛇尾”或避免投机行为,则是另一个难以回避的难题。

  联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2004年末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联想接手了其在欧美的庞大市场,并在次年成为首家作为奥运TOP赞助商的中国企业。这笔堪称手笔最大的中国品牌涉足顶级体育赛事的营销事件,原因无非两点:其一,延续IBM品牌此前的体育营销血统;其二,参与北京奥运会。随后五年间,联想先后赞助了F1威廉姆斯车队与迈凯轮车队,并成为NBA联盟顶级赞助商。然而就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计算机行业巨头却突然宣布不再继续奥运TOP计划,并逐年减少对F1的投入直至最后淡出,个中意味耐人寻味。

  尽管联想高层一再声称,这是因为“长期赞助奥运会缺乏灵活性,无法根据市场进行调整”,但三星的成功就是对此无声的反驳。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惊艳亮相后,三星并没有停下体育营销的脚步,反而不断增加预算,取代摩托罗拉成为奥运TOP赞助商,这种情况将至少延续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从最初的本土小厂,到如今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子产品品牌,体育营销对此助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