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美欧同行!中国学子在荷兰模拟法庭崭露头角
5月中旬,4名年轻的中国法律专业大学生来到国际刑事法院所在地荷兰海牙,参加一场名为“国际刑事法院模拟审判竞赛”的赛事。
初次来到心中的“法律圣殿”,这些来自外交学院国际法系的学生还有些紧张。然而,当他们走上赛场,就立刻变身头脑冷静的检察官和律师,在法官面前陈述有关“无人机反恐”的立场,与来自外国大学的对手辩论元首的刑事豁免权……
最终,在全球49支代表队激烈角逐中,这4名中国学生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创下中国代表队在国际性模拟法庭竞赛中的最好成绩,不仅让世界见识了中国青年学者的风采,也向国人证实了,法律可成为思考外交问题的新思路。
用“英语和法律”战胜美欧同行
与奥运会、世锦赛等体育赛事,以及国际奥数竞赛等学术比赛相比,国人对国际模拟法庭赛事了解不多。实际上,目前国际上有不少权威的模拟法庭大赛,例如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以及此次的国际刑事法院模拟审判竞赛等。这些赛事,见证了中国学子的不俗表现。
正如此次,钟宇翔、洪梓琳、胡晓凡和徐冬妮4名年轻学生创造了历史,击败了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美国杜兰大学、美国布鲁克林法学院、英国华威大学等名校的法律同行。而所有290名参赛选手,都以英语为比赛语言。
在代表队教练、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教授高秀东看来,选拔参赛选手是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不仅要英语好,还要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识积淀。她足足进行了五轮选拔,才挑出这四名选手。
不过,等到了赛场,高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才意识到,在这样一场专业比赛中,英语只是保证选手听得懂、说得出的工具,根本不是制胜法宝。比赛分为20分钟的陈述环节和10分钟的辩论环节。第一个部分虽是陈述,但由国际刑事法院资深法官和高校法学院知名专家学者等“大腕”组成的评审团,有权频繁发问,选手无法“背诵”自己准备的发言稿。有时候,选手一开口,法官就会提问题,就是要考察选手对这个法律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
于是,比赛就有了这样一个结果:英国队被淘汰,美国队没入围,倒是英语口音较重的印度队夺得第一名,中国队也凭借令人信服的实力和表现杀进决赛。
正在上大二的上海姑娘洪梓琳就碰上了一名特别刁钻的评委,提问题从不按常理出牌。洪梓琳坦言,自己确实有些招架不住,但努力保持冷静,理清思路回答问题。“我不会敷衍了事,像有些队员那样说‘I am sorry’,”她说。
作为中国队唯一一名男选手,不满19岁的钟宇翔表现十分突出,屡屡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让评委看到年轻人的睿智与冲劲。当听完他对于元首刑事豁免权这一备受争议的法律问题的解读后,评委坐直了身体,评价道“这真是个有趣的观点”。与中国队对阵的德国队教练在赛后说:“比赛中,没有一个选手能让法官觉得有趣,只有钟是个例外。”
“世界期待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
在国际模拟法庭赛场上,中国学生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勤奋,是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
的确,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必不可少。高秀东曾4次带学生去海牙参赛,其中两次参加的是中文赛事。2007年,她带队首次参加英文赛,但没有拿到名次。
高秀东坦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这支参赛队更有潜力,研究能力也更强。自去年9月报名以来,她带领4名学生足足准备了8个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刚开始,有的选手连国际刑事法院的官网都不知道,在学习了老师提供的基础材料之后,4名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研究了国际刑事法院、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等大量案例,深入研究每一个问题,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在一起练习和探讨。
然而,勤奋就够了吗?
在钟宇翔看来,现今时代,“勤奋”已不再是特性,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素养。中国选手勤奋,来自印度、以色列的选手在这方面也不落人后。
钟宇翔认为,中国的法律教育存在继续进步的空间。“必须承认,中国与西方的法学思维存在差异,外国人喜欢假设和推理,而我们仍停留在理论灌输阶段,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强,”他说,“中国学生习惯于‘A、B、C3个条件得出D结论’,而外国人会想,如果A不存在,如何才能得到D。”
即将毕业的胡晓凡已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她认为,法律知识永远会有更新,中国与西方的法律体系也存在不同,关键是培养法律思维。“看到新的东西,先找切入点,用若干步骤论证,再通过查找资料来补充,这就是我理解的法律思维,”她说。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因素。钟宇翔说,实际上,中国国力增强是参赛选手的最大优势,因为与以前相比,世界更期待听到中国学生和年轻学者的声音。一场比赛结束后,观众和各参赛队争相讨论中国选手的观点和表现,这样的情况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当法律遇上外交
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今非昔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忽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潜力与影响力。在法律领域,我国已形成并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高秀东给新华社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名中国教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接触不少美国同行,当有人听说他是某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时,竟吃惊地问道:“中国也有法学院和法学教育吗?”
“这不是发生在几十年前,而就是近几年的事,”高老师说,“现在还有人说这样的话,真是对中国太不了解。”
仅仅是因为不了解吗?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未来在对外交往中,可更多地用法律武器来解决与其他国家、区域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进而体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建设方面的努力。
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之后,近些年,法律外交被频频提起,成为处理对外事务、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个全新维度。
高秀东说,实际上,外交问题中牵扯不少法律问题,例如司法合作、海洋领土问题、外交人员保护,以及对外经贸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等。“在开展外交活动时,除注重政治途径外,也要以法律为依据,这样才能和其他国家平等对话,为中国争取利益,”她说。
在高秀东看来,开展法律外交,有助于化解“中国威胁论”,强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目前在中国,拥有过硬外语水平的法律外交人才还并不充足,而那些在国际模拟法庭上侃侃而谈的年轻学子,似乎让人看到了希望。(刘莉莉 袁震宇)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