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维系城镇化浪潮中的乡愁

31.01.2014  17:31

  中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定居、工作在大城市或普通城镇,然而浓厚的乡土情结却在“团圆”的春节到来时发酵,促使中国人完成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只为在除夕夜赶回家乡吃一顿团圆饭。

  “脱胎于农耕文明的乡土情怀始终萦绕在现代中国人的内心。回家过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变的选择。”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

  随着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工作生活。尽管他们行驶自由迁徙权在异乡获得了工作,但春节总能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今年46岁的石仁荣是山东省沂蒙地区的一位农家妇女,近几年依托蒙阴县百万亩林果优势,当上了果品经纪人,在距离家乡700余公里之外的浙江杭州一家果品市场站稳了脚跟。

  “往年都是除夕前一天才能回家。”石仁荣说,今年距除夕还有五、六天时,看到同一市场的老乡都回家了,心里不由地着急起来,抛下生意就搭女婿的车回去了。

  石仁荣表示,尽管自己很喜欢杭州这个城市,也曾想过让父母、丈夫、儿子到杭州团聚,但年还是得在老家过。

  无论身在何方,回家过年的念头始终扎根于中国人心中。于是,浩浩荡荡的春运就成了中国一年一度的大景观。

  “过年就是要回乡,总觉得那里有自己的根。”老家在山东农村的李军说。

  据预测,今年中国春运期间,旅客运输量将达36.2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次。

  铁路、公路、航空系统的运力有限,这就造成了中国人每年都要抱怨的“一票难求”现象。车票这么难买,为何非要回家?一些外国人不能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急切心情。

  民俗学家艾君说:“中国人春节回家的急切源自亲情和乡愁的召唤。

  也有宏观政策研究者认为,春运反映出来的不只是“乡愁引人归”的问题,还有中国这些年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大城市对二三线城镇、城镇对乡村的马太效应让越来越多人选择“候鸟式”生活。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开展,或许更多的中国人不用再背井离乡谋生计,守住那份乡土情结。

  “今年中秋节的时候,我碰到一个戴安全帽的农民工蹲在建筑工地路边哭,他说他想老家的母亲了,但是由于心疼车费,不舍得回家看看。”王忠武告诉记者,那种“尴尬又无奈”的哭声让他倍感心酸,相信在过年这样的重要时刻他一定会回家与家人团聚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约为5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预计,随着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

  上面这些数字,对中国的交通部门来说,是愈加浩荡的春运大军对他们一年一度的大考。而对春运大军这支特殊的队伍来说,是愈发浓郁的对亲人、老宅、故土乃至家乡习俗的日思夜想。

  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外来务工者而言,乡愁是一枚薄薄的车票,车票那头,通向熟悉的鞭炮声声。

  “最近几年我们的开发建设,愈加重视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水泥路加高楼,而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传承文化和历史记忆,保持村子原貌,这样才能让大家记得住并摸得到乡愁。”蒙阴县县长王皓玉说。 (记者 高洁 李放 刘斐)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