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心活动扫描:桥梁·纽带·窗口

02.10.2015  16:22
原标题:中国文化中心活动扫描:桥梁·纽带·窗口

  图①:西班牙学员在学习书法。

  本报记者 王 迪摄

  图②:埃及学员在比赛中抽取问题。

  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图③:巴基斯坦学员跟随中国老师学习武术。

  中国驻巴基斯坦文化处供图

  图④:韩国孩子们做月饼。

  本报记者 陈尚文摄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近十年发展较快,迄今已在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建成21个中国文化中心。这里,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这里,是热爱中国文化的国际友人的精神家园

  韩国 传承节日文化

  本报驻韩国记者 陈尚文

  压饼,包馅,搓圆,团成球形,拍点面粉,放进模具,压花……沾满面粉的一张张小“”脸,挂着灿烂的笑容。孩子们相互“攀比”着:“我做的月饼最好了!

  中秋前夕,“我们的节日”——中国传统中秋节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在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活动由文化中心和首尔中部教育支援厅主办、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支持,来自首尔市德修小学、梅洞小学、清云中学、大新中学的百余名师生参与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国中秋文化体验。

  活动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做月饼”——孩子们异口同声。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韩国也是如此。中秋节是韩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全家团聚,以追忆祖先恩德之意,祭祖和扫墓活动不可或缺。月饼是中国中秋节的传统食物,而韩国人在中秋节吃松饼。韩国有句家喻户晓的俗语说,做得好松饼,嫁得好人家。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做好松饼这一本领。而在首尔中国文化中心,除了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做月饼,男孩子们也乐在其中。

  来自中国的厨师龙玮给韩国孩子们介绍了中国月饼的起源、配料,并一步步详细介绍了做法。在文化中心厨房师傅们手把手的帮助和指导下,孩子们学得十分认真,从生到熟,最终“成品”可谓有模有样。才半个多小时,就包出200余个月饼。“原来中国中秋节吃这个呀”“月饼原来长这样”“做月饼真有意思啊”……孩子们纷纷感慨。

  龙玮告诉本报记者,他很高兴能够帮助韩国小朋友们了解中国月饼的制作材料和工序,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感受中国中秋节的节日氛围和文化。品尝美味之余,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维系与坚持,这对于中韩都是共通的。

  除了制作月饼,中心还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关于中国中秋节的历史与由来的动画短片,并穿插答问环节。中国民族服装体验、抖空竹、投壶、踢毽子等中国传统民俗游戏项目,更是深受孩子们喜欢。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崔明峰表示,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中韩两国人们欢度中秋节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如何演变,团圆和感恩仍是最核心的节日内涵。他希望中韩两国小朋友们能在文化中心举办的活动中相互了解,增进理解和友谊,并将东方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首尔市中部教育支援厅长李完石说,韩中两国是关系密切的友好邻邦,韩国总统朴槿惠前不久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拉近了韩中两国人民的心。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这次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体验韩中两国不同特色传统节日文化的机会,真是太棒了。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信息服务部长高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节日”已经成为首尔中国文化中心的文化品牌之一,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等为契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追捧。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平台,首尔文化中心正在逐步走出去,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面和辐射面。

  巴基斯坦 弘扬中华武术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杨 迅

  巴基斯坦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于今年4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开展了烹饪班、文化讲座、语言培训等30多场活动,万余名巴基斯坦朋友参与其中,增进了巴民众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了解。

  在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活动中,中国武术培训班是最热门的班级之一。很多人都为没报上名而遗憾,纷纷表示一定要参加第二期培训班。来自中国的专业教练细致教授五步拳、太极拳等武术,巴基斯坦学员们目不转睛地学习和模仿。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文化处一等秘书李华向记者介绍说,中国武术班的一些优秀学员组成了一支武术队,并在当地多场大型演出中献上了精彩的表演。武术班教练张健勇告诉本报记者,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和刻苦程度超乎他的想象。

  参加武术班的学员来自全巴各地,甚至还有巴基斯坦国家武术队的几名成员。武术班学员丹尼什今年获得了巴基斯坦全国武术比赛的金牌。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中国武打明星,“文化中心如同一座神奇的桥梁,将中国武术带到了我的生活中。

  今年7月,国际功夫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巴基斯坦国家武术队的17名成员经过文化中心中国武术班的培训,很渴望去北京参加活动。他们苦于没有经费,只能选择从首都伊斯兰堡出发,搭车和走路相结合,克服了重重困难,花了9天时间到达北京参加竞赛,并且获得多项奖牌。丹尼什兴奋地说:“能在中国获得满意的成绩,感谢中国文化中心!希望将来能向更多当地朋友推广中国武术,让他们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术队教练乌兹曼告诉本报记者,虽然在中国文化中心培训的时间不长,但还是通过武术学习,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乌兹曼说,此次武术队走的这条路,是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组成部分。“能通过实地体验的方式感受中国文化,终生难忘。

  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文化参赞郑国进表示,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为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打下了基础,使得两国民众的心更加贴近。年轻人是中巴友谊的传承者,文化中心的活动将致力于培养能充当中巴文化大使的年轻人,让两国传统友谊在文化交流中得到加深。

  埃及 “汉语迷”的梦想

  本报驻埃及记者 刘水明 韩晓明

  八个汉字组成的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埃及小伙芮安博(阿卜杜·拉赫曼)在社交网络上的个性签名。

  2011年,20岁出头的芮安博在开罗国际书展上接触到了几本中文学习材料,便好奇地买回家自学。“我从此爱上了汉语。”他对记者回忆道:“汉语的声音语调深深吸引着我,我下决心一定要掌握它。”芮安博于是报名参加了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汉语培训班,从二级一直学到八级,坚持了3年多。八级班的同学大多是中文系专业学生,在10多位学员中间,芮安博的汉语水平毫不逊色。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本科专业与中文毫不相关,完全靠兴趣与毅力,他学到了今天。芮安博说,“刚刚接触汉语的外国人可能会觉得它无论从发音、书写还是语法上都很难,然而我既然要学,就一定把它学明白。

  “他是一个熟练使用手机词典,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汉语的刻苦学生。”芮安博的指导老师、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教师宋业瑾对本报记者说。芮安博在课堂上提问十分积极,经常问一些书本之外的流行词汇。有一次他问宋老师“二百五”是什么意思,让宋老师觉得既好笑又欣慰:“这证明他学汉语有钻研精神,从‘接地气’中学汉语,有一股穷追不舍的劲头。”“他还经常把自己搜集的汉语学习资料发到微信上,供大家分享,并不时出一些知识题让同学们抢答。

  功夫不负有心人。芮安博参加了“大使杯”说汉语讲故事比赛,夺得二等奖,和同学共同表演的《老朋友嘛》,获得首届埃及大学生中文小品大赛一等奖。他还主持了“体验汉语”活动和埃及大学生中国诗词朗诵大赛。经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推荐,今年秋天,芮安博申请到了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中国。”已在山东深造的芮安博通过微信告诉记者。此前,因为在说汉语讲故事比赛中表现突出,他获得了前往中国的“奖学之旅”机会,随后又自费赴中国参加“快捷汉语”的学习,汉语水平突飞猛进。“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汉语教授,未来在阿拉伯世界教出优秀的学生。”芮安博说,他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你觉得你成功了吗?”记者问。芮安博想了一会儿,说:“成功已经在路上。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不断升温和中埃交往日益密切,喜欢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丁青表示,已陆续有11所埃及大学开设了汉语系。目前学习汉语的人以年轻人居多,但一些从事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翻译的老导游,也挤时间来学习汉语,他们觉得在实际工作中,汉语越来越有用。丁青说:“多一个像芮安博这样痴迷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的人,就多一座中埃友好交流的桥梁。

  西班牙 回味留华岁月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王 迪

  近日,由13位曾在华留学的西班牙人共同撰写的《我眼中的中国》一书在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该书作者都是西班牙留华同学会的成员,年龄、职业各异。有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赴华留学;有的则是近几年才来到中国,亲历了中国的日新月异。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从事着与中国相关的工作:中国问题专家、驻华记者、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者、驻华企业负责人、汉语教师……他们都在为增进两国了解和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发布会上,主持人邀请每一位作者用中文说一句自己的留学感受。巴勃罗·罗伟塔一上台就用字正腔圆的北京话惊艳了全场:“我准备了一篇发言稿,没想到只让我说一句话。”罗伟塔把他西班牙姓氏的音译当做了自己的中文名,朋友都叫他“老罗”。

  1975年,当“老罗”还是“小罗”的时候,他跟随家人来到中国,成为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了两年的汉语之后,继续进入清华大学信息学院深造。老罗在北京一呆就是20年,先后担任过埃菲社驻华记者、西班牙驻华使馆商务处代表。回到西班牙后的20年中,老罗平均每年都要在中西两国之间来往十几次。

  40年的中国缘,老罗见证了中国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已经融入他的生命中。老罗十分欣赏中国人的务实态度、牺牲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然而,让他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西方大众对如今的中国了解仍然较片面。

  与其他早年在中国留学的几位作者一样,那段留学时光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如此新鲜,他们不断有着新的“发现”:小孩系着红领巾;姑娘都梳着马尾辫;街上都是拉货的马车……老罗最怀念的是骑着自行车四处逛游的惬意和售货员娴熟拨打算盘的声音。这种怀念,想来同地道的北京人对京城的感情没有差别。

  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的氛围唤起了不少西班牙留华同学会成员继续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激情。西班牙《世界报》前驻华记者迭戈·托雷斯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在中国留学或者工作过的西班牙人而言,他们曾花费很大力气学习中文,最担心的是回到西班牙就渐渐忘了这门语言。而文化中心的存在,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在西班牙接触到中国文化和中国朋友。

  在坚持与中国、中国文化保持联系上,老罗算是留华西班牙人的榜样。他常用微博、微信,并将这些信息印在了名片上。他说:“我十分庆幸拥有这40年令人心潮澎湃的人生体验。现在,我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尽可能密切关注着中国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世界各个方面都在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且将越来越大。

  俄罗斯 推动文学交流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高尔基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

  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好邻居”消除对彼此国家和文化的隔膜?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坚持以文学加强中俄人民心灵融通,成功摸索出一条特色文化交流之路,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俄罗斯文学巨星璀璨,俄罗斯人对文学之痴迷世界闻名,然而与中国人对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如数家珍相比,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学却知之甚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出版情况更不乐观。

  为此,中心促成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俄罗斯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于2013年5月签署了《“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备忘录》,确定未来6年内双方各翻译出版对方50部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或总共翻译不少于100部作品。老舍的《猫城记》、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铁凝的《笨花》、莫言的《生死疲劳》等10余部优秀作品首次译为俄语,并作为项目首批成果于去年与读者见面。项目成果受到中俄各界高度认可。今年6月,中俄签署了《〈“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备忘录〉补充议定书》,将项目规模扩大一倍。今年还将有10余部中国文学作品与俄读者见面。

  去年9月,中心在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互译出版项目首批成果的联合首发式,之后又在中心陆续为《猫城记》《活动变人形》《儒林外史》《笨花》《张贤亮选集》《落泪是金》等作品举办了推介会和译者专题讲座。从去年10月起,中心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主页上开设“好书推介”栏目,定期向读者推荐优秀中国文学作品。今年中心与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共同设立“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并计划将该奖机制化,每年举办一次。

  中心以文学为抓手在俄罗斯传播中国文化的举措效果日益显现。中心图书馆的文学类书籍成为借阅热门,莫言、铁凝、王蒙等一批知名作家在俄罗斯有了更多读者。

  著名汉学家华克生年近九旬,翻译、科研著作等身,至今仍不遗余力,坚持在中国文学教学和翻译第一线。他也是中心的常客,每周来中心借阅书刊杂志。2014年,中心举办华老译著发布会。当1959年、1999年、2008年、2014年四个版本的《儒林外史》以及《活动变人形》《猫城记》等众多译著整齐地摆放在中心图书馆时,读者看到了中俄文学交流的成果,华老也如释重负,备感慰藉。

  文化交流说到底是不同民族心灵的融通,中心每一项文化活动也以拉近中俄两国人民心灵距离为目标。为展览准备详细的俄文介绍,配备专门讲解员,让所有观众了解照片、绘画、书法、文物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邀请父母陪孩子一起上汉语课,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甚而影响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等等。

  中心主任张中华公参告诉记者,也许正是中心的不懈努力,今天聆听讲座、观看展览的某个观众,可能明天就会出现在北京街头,去学习汉语或品味中国文化;汉语课堂上某个稚嫩的身影,若干年后会成为像华克生那样的翻译家……

  版式设计:刘 慧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