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好记者讲好故事”各地巡讲收获热烈反响

26.12.2014  23:35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  12月21日至27日,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分为三路,从北京出发分赴辽宁、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陕西等省区市,开展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

        用坚实的行动讲述好中国故事

        从国内重大时政新闻到国际热点事件,从雪域高原到辽阔南极,从百姓日常生活到地震灾区一线……记者们以饱满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写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他们中有的在异国他乡面临生死考验;有的在地震、泥石流灾区见证生死离别;有的用30多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下一位又一位好人的心路历程……向听众展示了一段段深入基层、为民发声的感人经历。

        6年前,当他奔波在汶川大地震新闻现场,却没能在自己父亲去世、儿子意外离世时,送至亲最后一程。他说,“既然选择了记者,半生流泪终不悔。”光明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用自己33年的新闻经历,写下了“坚守”的意义。

        从业10年来,用坏的29根拐杖记录了他在湖南119个县市区的足迹。这些拐杖伴随谭里和走遍了三湘四水,也撑起了他的新闻理想。用拐杖撑起记者梦,这就是右腿残疾的湖南今日女报首席记者谭里和的工作担当。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他穿上防火服、拿起相机,“冒充”消防员冲进火海;面对被困松花江冰面的老人,他又毅然放弃拍照,选择下江救人。在拿起与放弃之间,哈尔滨日报集团摄影记者陈南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责任。

        在报告会现场,当一个个真实的新闻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呈现在听众面前时,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讲堂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前行

        很多听众都表示,讲座“充满了力量”,唤起自己对新闻行业的激情、理想和信念。巡讲团成员通过讲述新闻事件背后的感人故事,分享他们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充分展示了当代记者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崇德向善的人文情怀。

        《解放日报》记者顾学文表示,要向这些优秀记者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新媒体环境挑战,顾学文说,传统媒体应勇于改变,要对改革惰性、惯性思维说“”,不负时代交予的使命。

        “在媒体融合步伐加快的今天,网络媒体不能自降要求。”东方网记者刘轶琳表示,不能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点击率,而是要将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结合起来,创新表达方式,讲述更好的故事。

        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唐莎说,通过这些好故事,看到了中国记者扎根基层,与百姓的深厚情谊;也感动于记者不怕艰苦,一次次突破阻力,探究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真相。“好故事传递出了中国梦的正能量,也坚定了我的职业信仰和人生追求。

        已经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近20年、至今仍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西部法制报》记者部主任黄宝山说,新闻工作者应该永远在路上,只有走到群众当中,走进群众心里,鲜活的新闻才能跃然笔尖。

        38年坚守岗位终成记者的“草根”通讯员王玉清娓娓道来的点滴小事,令黄宝山这位同样的老记者激动不已。“他让我也想到了自己在采访历程中所遇到过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记者并不一定要吃青春饭,但一定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激情,永远出现在新闻现场。

        现场多位听众表示,要像这些讲故事的好记者一样,用脚步和心灵去记录时代变迁,做忠于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传递正能量。

        好记者永远在路上

        巡讲团成员、贵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春晓说,“巡讲团的成员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也被别人的故事时时感动着。只要记者用心、用情、脚踏实地,记者的青春永远不会褪色。

        海米提·买买提是巡讲团中来自新疆电视台的一名年轻记者。在各地巡讲时,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通过直播连线向新疆电视台《新闻午报》栏目发回报道。他说:“除了要把新疆的好故事传递给内地同胞,我也要把内地新疆人的故事和内地同胞的情怀转达给在新疆的同胞。

        巡讲团成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翻译王茜婷说,“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的时代,记者这个职业,始终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关于传递正能量,关于追求中国梦,关于连通国内外。

        光明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说,“我用半辈子写好人,还没有写完;想用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仍在路上。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作品是激荡人心的,经典的作品应该是留得住、传得开的。当记者讲完故事后,我们发现,只要我们眼光向下,就能发现更多的好记者。记者眼光向下,就能发现更多的中国故事。”(参与采写:林苗苗、吴振东、白瑜、王烁、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