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中国民众在放假问题上首次有了“发言权”

27.11.2013  23:19

   中国民众在放假问题上首次有了“发言权

  中国假日办27日面向全国公布了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中国首次改变以往节假日安排“一锤定音”的发布模式,也意味着中国百姓在放假问题上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三套调休方案的共同点是,春节假期由3天调借成7天,元旦、清明、劳动、端午、中秋各放假1天;而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国庆调休模式,方案1中国庆放3天不调休,方案2中国庆3天调借成5天,方案3中国庆3天调借成7天。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得数百万网民的围观和热议。部分网民认为,这是一次征求意见的良好探索,说明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更加关注民意在公众假期安排方面的表达。

  然而,更多的声音还是“吐槽”,认为三套方案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它们既没有增加全年11天法定节假日的总量,也没有彻底消除“挪假”,比如春节七天长假都是通过调借相邻的周六、周日才得以保留。

  网民“涂涂”说,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天除去在往返路程上耽搁的时间,真的太短了。除了春节外,还应该保证上半年和下半年都有长假,这样才能减轻“十一”黄金周的压力。

  网友“TANG”则说,看似给选择实际上却是没商量,第三个方案不就是现行的放假模式吗?我们要的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固定时间的放假,遇到周末顺延,不调休。

  这些似乎都鲜明地印证了中国人对“黄金周”的渴望和对“挪假”的反感。

  事实上,为了反映公众愿望,使放假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今年10月假日办已在部分网站发布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主要就“你对现行放假安排是否满意”“长假是否需要保留”“小长假是否需要调休”等内容征求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网民的呼声主要集中在“保留黄金周”“延长春节长假”“消除挪假”等方面。

  纵观中国的假日变革,自1949年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国人开始享有包括周末在内的法定休息日。几经调整,现在中国法定节假日为11天,加上周末休息日,全年休息日达到115.3天。

  现行的放假调休方法则通过调借双休日,分别形成2个7天“长假”(春节、国庆)和5个3天“小长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

  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休闲需求的日益旺盛,这种休假模式的“弊端”正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几年,“十一”黄金周景区爆棚、道路拥堵、假期前后生活节奏“紊乱”等饱受上班族“诟病”。

  以2013年为例,元旦“休3补8”、端午节“休3补7”、中秋国庆的复杂调休模式使之被调侃为“史上最混乱休假年”。为了“拯救”支离破碎的假期,每到节假日网络都会盛传各种拼假攻略。

  正如网民“以梦为马”说,如果不调休,假期真是少得可怜,根本没时间出去旅游;如果调休,工作、生活节奏都混乱了,大家怨言也很多。

  以“拼凑”换来的“中国式休假”已经引发了全民大讨论,民众渴望真正享受法定节假日带来的休闲和放松。

  一些人甚至觉得,现在讨论的重点不是调休不调休的问题,是迫切需要增加假期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也曾表示,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对假期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增加法定假日完全可行。

  在更多专家看来,现代人感觉缺“”,根本上是因为包括探亲假、年假等在内的带薪休假制度很难得到落实。

  虽然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2008年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均明确规定,职工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但由于劳资地位不对等、职工维权渠道不畅等原因,这一“福利”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吃不到的“奶酪”。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说,过度集中的休假模式对国家、社会、个人都不好,而带薪休假则可以使休假带有“间歇性”,在保证个人休假时间的同时也不至于造成集中消费而带给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压力。(记者赵倩 孙亮全)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