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微慈善”注重心理关怀

17.02.2015  12:02

  2月16日,“爱心社区”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在都昌县狮山乡贫困户冯绍柱家贴春联。临近春节,江西省都昌县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爱心社区”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向困难群体传递温暖和爱心。“爱心社区”是一个在网络上形成的民间慈善组织,成立4年来先后组织了78次走访活动,共募集60多万元的善款和物资,走访了300多户困难家庭。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新华社南昌2月17日电(记者沈虹冰 吴锺昊)临近年关,江西省都昌县狮山乡八都村村民冯绍柱站在老旧的房屋前愁眉不展,因为这个五口之家的年货还没钱置办。

  直到16日,当地一家网络民间慈善组织“爱心社区”将募集到的1500元善款和价值200元的慰问品上门交到冯绍柱手中,并帮他们贴好春联后,冯绍柱一家才安下心来。

  “冯绍柱夫妇都是残疾人,丧失了劳动能力,除了每年2000元低保金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志愿者袁奇说,“这个困难家庭有3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我们资助的钱不多,只能暂时缓解这个家庭的困境,但它很温暖,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

  冯绍柱的小儿子冯茂今年11岁,读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希望将来能读大学,当个电器发明家,帮助更多的人,带父母到外面去看一看。”这个家里唯一出过省的孩子,对在浙江海宁游乐园坐过山车的经历记忆犹新。

  “真情、关怀、温暖”是“爱心社区”在中国农历春节前的活动主题。成立4年时间,开展78次走访活动,筹集60多万元善款物资,帮助300多户困难家庭,这家网络慈善组织已经带动了一批当地的教师、警察、个体户、政府官员等各界人士参与到慈善活动中。

  在都昌县白洋中学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志愿者邵淑文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亲帮亲、邻帮邻,本地的民间慈善组织相对让人感到亲切,也在平等和亲近中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带去。

  在爱心帮助社区和网友的帮助下,因交通事故高位截瘫近20年的程晓鹏不仅走出家门目睹了家乡新貌,还获得了一台平板电脑,并学会了用嘴操作上网玩社交网站。如今,程晓鹏不仅把自己用APP录制的300多首歌曲上传到互联网,还因此从网络公益组织领到了200元征文稿费。

  “我的粉丝不少哦!在腾讯和新浪的微博有6083人,微信好友有132个。通过网络我学习了生活。”程晓鹏笑着说,“我现在很关注网上的医疗新技术和新信息,总想着会奇迹发生,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

  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6.1万个,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领域。

  如今,依靠网络联络和运作的民间慈善组织越来越多,人们不仅关心“善款用在哪”,也强调身体力行去帮助身边的人,让慈善行动“看得见、摸得着”。许多中等收入的中国民众可以用网络传递信息,选择身边的困难对象进行帮扶。

  民间公益慈善更需要传递生活的信念。“通过互信互助,自发开展志愿活动的地方民间公益团体越来越多,这种微慈善、微公益也将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全面变革。”志愿者袁奇说,“现在基层的微公益,实际上是公众来做的有益的事情,就是要大家自发参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