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安全调查——“活鱼烧好是臭的”

18.01.2016  23:54

这是江西鄱阳湖星子县湖域一景,裸露的湖底长满青草,远处有牛群在吃草(2015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雅茹 摄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题:直面中国“水困局”——中国水安全形势调查(上)

  新华社记者

  编者按:水是文明衍生的生命源泉,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石。在我国开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阶段、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的历史关口,我们的水安全形势究竟怎样?我国又将重塑怎样的“水战略”?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调研采访,今天起将连续两天播发稿件,揭开我国水资源“家底”,探究新时期大国治水之道。(编者按完)

  水,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近年来,水荒蔓延、河湖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屡屡呈现在国人面前。

  中国正遭遇怎样的“水困”局面?人们面临的水安全形势究竟如何?新华社记者日前组成调研小分队,分赴内蒙古、河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等地,实地勘察中国水情。

  地下水位下降、大湖喊渴:“水荒”成为南北共同话题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翻看我国水资源家底,水荒问题触目惊心。

这是河北省威县一座桥下干涸的水渠(2015年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雅茹 摄

  一边是桥下干涸的水渠,除了土和石头,什么都没有,一边是立在桥边的铁牌子,上面写着“水深危险 禁止游泳”——这是记者不久前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看到的景象。

  “30年前,威县的河道开始干涸。7条干渠、10条支渠基本都没有水了。”威县水务局局长林金颍说,“2014年我们从上游买过一次水,这块禁止游泳的牌子就是那时竖的。”

  威县赵村乡前寺庄村村民尹金普告诉记者,原来村里设计的水井是120米处作为变径,很容易打到水,“现在,很多水井都报废了,打新井要到360米。

  威县所在的河北,是华北乃至全国水资源最稀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为307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部分河道年平均干涸天数在300天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长期靠超量开采地下水维持。

  在临近河北的北京,同样面临着水荒问题。尽管居民家中的水龙头一打开就能哗哗地流出水来,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身边的缺水危机。

  “北京公主坟的地下水已经打到了基岩”“北京年平均降雨500多毫米,只能承载1200万人,而2011年人口就突破了2000万,今后用水量还会刚性增加”“‘南水’进京后,目前北京用水依然要靠开采地下水维持”……采访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等水资源专家表达了对首都“水荒”的担忧。

  北方缺水,而南方一些省份,尽管守着大河大湖,近年来也频频“喊渴”:

  在湖南,史上“十年九涝”、被称为洞庭湖“锅底”的南县,如今屡遭缺水危机。在华阁镇,当地人将水井挖到地下150米依然没水;在浪拨湖乡,农民春耕时不得不在河中筑坝拦水。

  在江西,鄱阳湖水文局局长王仕刚介绍说,由于上游来水减少等原因,鄱阳湖近年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湖泊水位下降,取水口经常露出来,取水有时需要三级提水才能抽上来,而且常常是泥水。”九江市星子县水利局局长黄清滚说。

  “从华北、西北的资源性缺水到西南一些地方工程性缺水,再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水质性缺水,‘水荒’现象从北向南蔓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形势越来越严峻。”王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