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思想库”曝光 正规划航母发展
资料图:江南造船厂为中国海军建造的新型战舰。
新华网专稿:中国发展什么样的航母这一问题,民间网络上的讨论非常激烈。一些非专业的军事爱好者有关航母的讨论中发表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但是国家和军队发展航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研发和建造之前,必须经过严密的方案论证。刘华清将军在其回忆录中透露了一些中国在80年代进行航母论证的一些情况。但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这种论证工作只能算是很初步的概念论证。而在现在经济、技术条件比较成熟的背景下,如果中国发展航母就需要非常科学周密的体系化全面论证,这样才能够保证航母为国家、海军战略服务的有效性。
航母作为海军装备,其论证工作肯定要交由海军来完成。具体来说,应该是被誉为中国海军“思想库”的海军装备研究院来负责。
要说海军装备研究院,首先要提到中国海军装备部的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是由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四大部组成。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海军装备部是在1998年中央军委组建总装备部后,海军把原来海军后勤部下属的海军装备技术部、海军装备修理部和海司装备计划部、海后军械部、海航科装部门的部分机构合并,组建了海军历史上最完整的海军装备部。之所以说“最完整”,是因为这不是海军第一次组建装备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海军造舰部。从1952年开始,海军逐渐把舰艇装备订货监造和技术业务统管起来,在1963年组建了海军装备部,海军党委直属领导机关形成了司、政、后、装四大部门;海军装备部将舰船及各种武器装备的科研发展、订货监造和维修保障统一管理起来, 这在当时全军是创新性的举措。但“文化大革命”冲击了很多正常的科学的体制。1969年1月海军装备部被解散了。
现在,新成立的海军装备部,已经实现从海军装备的论证、计划阶段开始,对海军装备的研究、设计、试制、批产、试验、交付、保障、服务、维修、保养、退役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管理。这些任务在海军装备发展之初并不是这么完整的,例如国家造船工业部(先后称九局、六机部)也只负责舰体本身,大部分武器电子系统都不分管,而是由兵器、电子、航空、航天工业部等部门管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各方都认识到了海军装备的特殊性,逐渐意识到舰船是船体加配套的全系统。
据海军原装备技术部部长海军少将郑明撰文回忆,现在海军装备部归口或统一管理以下部门和人员:海军驻厂、所、地区军事代表;装备论证研究院所、部分学术研究单位;装备试验基地、场站;舰队基地装备保障系统单位;装备维修厂所;院校科研学术单位。海军装备部拥有数万官兵职工的庞大雄厚科技队伍。同时还联系和凝聚着全国上百万军工的国防科技工业队伍;还有上千万员工的国家工业、科技、经济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举国体制”的海军装备建设和发展体系。
这种“举国体制”和美英等国家有所不同,但这有能从根本上满足中国海军“建造航母”这类装备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从英美来看,航母论证的程序一般是军方提出需求,然后由军工企业提出论证方案,然后将论证方案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则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对于美国海军来说,航母并不是新鲜装备。从二战到现在,美国在大规模战争和几次对外干涉作战中,积累了大量的航母作战使用经验和相关技术。以美国海军为例,其航母发展由海军装备器材司令部来负责。原美国海军装备器材司令部司令怀特海军上将早在1980年代曾在访问中国海军时说:尼米兹级航母满载排水量有10万吨,而这级航母的技术资料可能超过10万吨,这些技术资料都是我这个司令部来编制和审批的。这证明美国海军装备部门往往级别较高,技术管理十分细致周到,很有权威,和所有的企业都是甲、乙方的市场关系,换句话说一切都是军方说了算。这一方面证明了美军在航母使用上的经验,使其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来指导军工生产;另一方面美国有在全球可以充分选择利用的技术资源。而这两方面,恰恰是中国不具备的。中国海军既没有航母的使用经验,同时还要受到外国技术禁运的封锁。因此中国很多情况下是部队军工双方要协商。
目前中国海军的装备论证工作,由海军装备研究院负责。根据新华社2000年8月10日的报道,1983年海军组建了我军当时编制上从未有过的一支新军——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主要采用计算机等科学手段,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对海军装备发展决策涉及的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他们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被上级决策时采纳,真正起到了“智囊团”和“咨询部”的作用。我们现在媒体上熟知的军事专家张召忠、尹卓都曾经在该单位任职。而据《当代海军》杂志2005年披露,该中心2003年解放军体制编制改革时改名为海军装备研究院。研究院拥有10个全军特有学科、13个全军优势学科和20多个全军、海军装备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
从中国的现实条件和装备研发流程上来看,如何能够保证海军装备符合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同时又能够很有效地帮助海军装备部门领导军工企业,而不成为双方合作的被动者,主要靠的就是海军装备研究院这个军方的研究部门的咨询建议。例如在航母的一些关键指标上,在舰载机的选择上,如何能够以军队要求为主而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军方论证部门的意义就体现出来的。
在科技力量水平对比上,中国军方明显要弱于地方军工企业。现在地方军工企业研发机构雄厚的实力和众多的人员,既给中国海军装备的研发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也在军地协作中带来了地位上的“失衡”。无论是中船重工还是中船集团,都拥有规模庞大的科研机构。以位于江苏无锡的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为例,该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名,博士生导师23名,硕士导师36名,建有功能齐全、配套完整的大中型科研试验设施20余座,依山傍水,逶迤绵延数华里,其规模之宏大、设施配套之齐全,堪称远东之最,世界之前列。
同时,中国海军由于历史的原因,缺乏使用大型水面舰艇的经验,更缺乏现代海战的使用经验。在建国后几次中国海军海战中,初期是以弱胜强小艇打国民党军的“大舰”(实际也就是千吨级舰艇),到后期的“3?14”海战则是护卫舰对敌方运输舰的炮击。因此不要说类似于美军使用航母进行对外干涉的战例,就连“马岛战争”这种水平的现代化海战都没有,甚至中国海军都没有在实战中发射过反舰导弹。这就意味着中国海军如果不成立专门的论证部门,不研究国内外海军装备最新发展,不分析现代海战的最新特点,就很难在舰艇(包括航母)的研制上“为我所用”,掌握主导权。
原标题:航母论证面面观之——航母论证谁来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