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害防控如何真正“防患于未然”?

30.05.2014  12:5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减灾、救灾任务艰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9日,亚洲社区减灾经验交流研讨会在江西吉安召开,来自中国、英国、孟加拉和尼泊尔的政府官员及非政府组织代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驻华官员和项目代表,从政策制定、技术保障和社区经验三个方面,分享了各国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四国与联合国的防灾减灾交流合作进行了展望。

英国国际发展部亚洲司副司长Mary Hunt表示,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等问题,促使各国的减灾部门建立更为有效的灾害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的长远意义远远大于灾后援助的短期成果。

此外,中国由于受“故土难离”、“人口基数大”、“整体搬迁经费高”等因素影响,许多居民难以搬离峡谷、山区等危险地带,“二次受灾”现象频频发生。对此,建立灾害宣传长效机制,逐步培养提高社区居民“防险”“避险”意识更是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政府一直扮演着灾害预防和援助的“主导”角色,自上而下群策群力的“政府模式”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政府部门、企业、民间机构和志愿者等各类社会资源,但与政府的大力推动相比,普通民众的灾害预防观念淡薄,缺乏应对与自救知识。

中国民政部救灾司减灾处处长来红州表示,中国基层政府组织与志愿者团体作用目前并未得到良好的发挥。此外,中国大多防灾宣传集中在各种“灾难铭记日”,这种“一阵风”似的宣传收效并不明显。因此,唤起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也是必须要认真做好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中国留守妇女、孩子以及老人的减灾防灾问题目前依然突出。根据联合国发布的调查数据,灾害中妇女的伤亡人数远远大于男性,部分是由于家庭角色分工不同,在一些国家,妇女较多时间待在家中做家务、照顾孩子,灾害发生时她们首当其冲;而男性由于经常在外工作且逃生能力较强,伤亡少于女性。在中国中东部的很多农村地区,男性多外出务工,因此针对留守妇女和儿童的灾难预警意识和应对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此,来红洲表示,当地政府应在平时加强与留守妇女和儿童的互动,可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为切入点,引导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帮助,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持续关注这类弱势群体,也可以由政府出面引导慈善组织加大防灾减灾的投入。(胡晨欢 苗苗)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