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QE宜早不宜迟

30.04.2015  23:41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坚决地排斥“滥发货币”的行为,但也应该明白,当市场出现本身难以化解的危机时,央行不应该以“政府干预伤害市场”的逻辑坐以待毙。

  日前有报道称,中国央行将通过直接购买地方债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中国将很快宣布量化宽松(QE)政策。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所谓中国版QE是没有根据的。

  目前对中国版QE的争论已经趋于白热化。对于央行来说,在直接参与重组或救助地方债务方面,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复杂的心态,这种压力来源就是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版QE一旦推出,就说明中国已开始着手解决可能出现的地方性债务危机,央行将直接参与其中。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坚决地排斥“滥发货币”的行为,但也应该明白,当市场出现本身难以化解的危机时,央行不应该以“政府干预伤害市场”的逻辑坐以待毙。

  地方债务的累积、经济结构的失衡并非短时间内造成的,它贯穿了整个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如果说调结构是一种需要在动态当中完成的目标,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却需要静态的、明确的方法。

  如果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没有及时地对金融机构和次级债市场进行救助,没有尽其所能压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没有连续多轮的QE,美国经济可能并不能够像如今这样快速实现复苏。

  欧债危机爆发至今,市场已经从批评希腊等国的福利政策,转向了对欧元区整个货币和财政制度的思考,更多的理论认为,欧债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就是因为欧元区虽然拥有统一的欧洲央行,但没有统一的财政部,导致货币和财政政策难以协调一致,错过了解决问题的“黄金(1201.40,-8.60,-0.71%)时间”。

  中国不能学习欧元区那种打嘴仗和长时间博弈逻辑,要知道欧洲央行之所以要跟希腊等玩跷跷板游戏,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利益短期看是完全对立的,这跟中国央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根本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