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童子军诞生于武昌 曾参加抗日救护等

16.10.2014  19:37


在粮道街武昌文华中学校史馆,校友会办公室主任袁少运介绍文华校歌。


万学工收藏的中国童子军委员证章。


网名“铁血十八星”的万学工。

  “世事变幻甚多,人生聚散难预晓,门墙时时回首,毋忘吾校旧恩膏。尽职责曾在校中殷勤承受训教,矢我忠诚,爱我祖国,人类皆吾同胞。

  这首1906年创作的文华校歌,即使不唱,现在读起来,也依旧令人心潮澎湃。

  昨天,在粮道街武昌文华中学校史馆,校友会办公室主任袁少运,用双手打着节拍,唱起了这首老歌。

  受他感染,网友“老调重弹”、“士心”、“铁血十八星”、“刘谦定”等,也跟随他的节拍,哼唱起来。

  20多年攒下一套童子军藏品

  网名“铁血十八星”的万学工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有着童子军标志的的证章、帽子、照片、皮带等配饰,就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长大后,他开始着手收集与童子军有关的一切物件。

  比如,黄铜铸制的“中国童子军委员证章”,其圆形外圈上部,从右至左写着“中国童子军团务委员会”,下部刻着“委员证章”。这枚证章中心为梅花图案组成的童子军标志,梅花中心为国民党党徽,下方镌刻“智仁勇”三字,“智仁勇”是当年童子军的信条。

  只要看到与童子军有关的物品,万学工要么出钱购买,要么拿藏品和别人交换。这样的收藏过程差不多持续了20多年,才终于积攒下了一套总共近四十件的藏品。

  “中国童子军”第一支队

  童子军起源于1907年,当年的英国陆军中将贝登宝,在非洲召集当地儿童20人,编成小队,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学会生存”,并命名为童子军。贝登宝后来出了一本书《童子军警探》,引得社会纷纷仿效成立童子军,很快就传到世界各地。

  1911年,《童子军警探》一书由外国传教士带到武昌文华书院。在教会支持下,首先在文华成立童子军,并派教友严家麟主其事。

  1912年2月25日,严家麟参考英美童子军的教育形式,组织60个16岁以下的男孩,在武昌文华书院图书馆举行宣誓,成立了“中国童子军”第一支队。

  由于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又位居全国经济地理中心,严家麟创办童子军的事迅速传播开来。到1929年,中国童子军达到20余万人。

  武汉童子军曾参加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童子军基于民族义愤,积极参加抗战。他们组织战时服务团,担任救护、宣传、慰劳、募捐、运输、通信和维持治安等工作。

  “七七”事变后,武汉经常受到日军飞机侵袭,在湖北省童子军理事会的组织指导下,武汉童子军参加了救护伤员、照顾市民、防空袭、组织表演队对抗日将士慰问演出等支援抗战的工作。

  1938年4月4日,由武汉各校公推的童子军1000人组成湖北童子军代表团,前往驻在武昌的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向抗日将士致敬。

  童子军忆受训感动万学工

  袁少运说,大约在1985年,瞿琮作词、夏之秋作曲的另一首文华校歌开始传唱——“长江之滨,蛇山脚下,美丽校园,是我文华。悠久校史,名扬四海,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啊,同学们,古老书院青春焕发,阳光雨露,培育新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前程远大。啊,同学们,勤奋创造,活泼文明,肩负重任,振兴中华。

  “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我们中国人个个坚强。”万学工说,在收集童子军徽章时,他没有想到,中国童子军竟然诞生在武汉。在文华学校百年诞辰的时候,他曾经遇到过一位武汉老市民,这位曾经的童子军回忆,童子军受训时着统一制服,每人手握一根棍子当“武器”,非常威武,纪律严明,还说“当年学会的‘生存本领’让我受益了一辈子”。

  万学工深受感动,当即将自己收藏的若干藏品,无偿捐给文华中学校史馆,“它们回到了属于它们的地方,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这段历史,就像校歌里说的,肩负重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