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全球经济复苏步调不一,上半年下滑幅度超过预期
报告称,近年来,全球复苏的步伐令人失望,2014年上半年全球增长的幅度低于预期。美国第一季度的增长疲软出乎意料,但第二季度经济活动回升。欧元区第二季度增长停滞,主要原因是投资和出口不振,有关增长持续减缓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日本在提高消费税后,国内需求的下降幅度超过预期。俄罗斯和独联体的经济疲软反映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外国投资、国内生产和信心的影响。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内部需求疲软比预测更为持久——特别是拉丁美洲。
报告说,当前,在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和英国有较快的增长。美国经济具备加速复苏的因素:宽松的货币和金融条件,财政紧缩大为减小,家庭财务改善,以及更为健康的住房市场。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美国经济有望实现大约3%的增长。
前美联储经济研究局局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戴维·斯托克顿对本报记者表示,美国经济前景相对正面,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会继续以3%的速度扩张,明显高于2009年6月迄今年均大约2.2%的增长速度。
但是,美国显然不能对疲软的世界经济完全免疫。斯托克顿对本报记者表示,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的下行,以及美元的强劲,将弱化美国的海外需求。美国出口放缓和进口增长,可能使美国经济增长下降0.25个百分点。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步调不一,导致各国和地区货币政策出现一定分化。美联储预计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宣布终止量化宽松政策。外界广泛预期,它将在明年中期开始加息。而欧洲方面,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不久前表示,其资产支持债券购买计划将至少持续两年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8%和1.3%。
中国经济增长优势明显,有助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认为,虽然中国第一季度的增长弱于预期,但政策措施支持了第二季度的更强劲增长。布兰查德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正维持快速增长,虽然与此前相比稍微慢一些,“但这应该被视为一种健康的发展”。
报告说,中国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和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这些政策,加上出口的改善,刺激了经济在二季度反弹。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将保持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为7.4%。随着信贷和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预计在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一个更可持续的增长率——7.1%。
报告说,中国需要进一步控制信贷增长和地方政府债务,以避免金融风险,同时,允许经济转换到一个相对慢一些但更可持续的增长节奏。布兰查德表示,中国维持了高增长,但未来增长的小幅减缓将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态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副主任马克斯·罗德劳尔表示:“消费、出口和投资都保持相对强劲,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他说,如果经济进一步减速,中国政府有政策应对空间。
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放缓,是主动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果。中国转向一个更多由消费和服务业引领的经济,不仅对自身有利,而且对亟需增长动力的世界其他地区,也意味着无与伦比的机遇。
亚洲开发银行9月25日在泰国曼谷发布了《2014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修订版。报告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5%,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4%。亚行高级经济学家露西梦表示:“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将继续拉动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
泰国开泰银行总裁提腊南·诗宏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密切,是本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着眼未来,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中产阶层的崛起,中国潜在市场份额是非常巨大的。
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今后将继续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世界经济前景亮黄灯的今天,世界再次对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成长充满了期待。
根据比利时安特卫普管理学院中国—欧洲中心发布的《2013—2014欧洲—中国投资报告》,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大约是2009年的30倍,总计31.9亿欧元。该中心主任张海晏教授告诉本报记者,欧洲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吸引中国的投资目的地。
中国对欧投资将会不断增长,给欧洲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根据报告,中国在欧洲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从2011年的4525家增加至2013年初的7148家,中国投资的欧洲国家也由28个增至35个,雇用员工从2.7万余人上升到2013年的12.3万余人。
非洲亨利商学院院长乔·佩德雷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前景对于非洲经济来说将具有多重推动作用。首先,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会带动非洲大宗商品的全球市场需求,为非洲经济增长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其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中国对非投资和中非贸易提供有力保障,而这不仅会给当地带来资金链、技术和设备,大幅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能给非洲人民带来新鲜的工作方式、理念和管理经验,这些都会推动非洲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