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定向发力 以“微刺激”补短板
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后,市场仍在热议中国的政策动向。海外观察人士注意到,在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经济金融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兼顾下的定向发力成为中国经济调控的新特点。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发专栏文章说,中国更加持续的政策调整正在开始,意味着应对经济放缓的对策将会陆续出台,但不太可能出现大手笔的刺激或骤然放松。《华尔街日报》也刊文指出,中国的政策不同以往,决策者在避免过去的大规模刺激。
距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定向降准支持“三农”还不到一周时间,中国人民银行果断出手,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政策精确对准“三农”等薄弱环节发力,是为了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的结构性调整举措,是实实在在的支农惠农措施,有助于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分析人士同时认为,此次准备金率的下调属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定向宽松,货币政策稳健的总基调并未改变。
最近连续出台的一系列举措,都体现出定向发力的共同特征。如鼓励核电、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再如推出让更多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棚户区改造以及加快铁路建设等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也都符合中国政府推进改革和城镇化的总体工作重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政策选择?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这一季的任务重点在于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结构调整与升级。耶鲁大学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表示,中国经济放缓是好事,这时会发生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贸然使用大规模刺激政策,只会继续掩盖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精准的定向发力则可以有效避免新的产能过剩,补齐中国发展中的短板,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政策委员会主席莱斯·罗斯表示,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所谓“微刺激”措施都具有较强针对性,直击中国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平等问题,目的在于造福那些从以往增长中获益较少的社会群体和经济部门,这有利于提升增长质量。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康迪天指出,中国出台的新措施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这降低了中国大幅调整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有利于新兴市场风险资产的整体价格稳定。
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资源及新能源汽车,是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将为稳定增长提供支撑;对小微企业减税,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又为促进就业提供有力支持;加快棚户区改造是改善民生的硬任务,可以有力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加快铁路建设,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铁路进行投资,有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所说的那样,“宏观调控要把握总量平衡,更要着眼结构优化,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控调控的政策力度,适时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措施”。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中国决策层将审时度势,进一步出台特定领域的“微刺激”政策,其效果令人期待。 作者:刘颖 傅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