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放缓对非洲或是机遇

16.12.2013  13:46

  中国经济发展令非洲受益良多。二十年前,非洲对中国的出口额可以忽略不计。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中非间贸易额约为2000亿美元,非洲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为原材料。在过去的十年间,商品市场的繁荣助推非洲GDP增长了5.5%。

  如今,中国的经济放缓,发展重点从高资源消耗的、投资型发展方式转变为更加完善的、消费主导型增长方式。与此同时,巴西和印度的GDP增长速度更加缓慢。

  这三个新兴市场巨头占非洲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原材料运价已经比之前降低了。《经济学人》发布的8月商品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4%,远低于2011年2月的最高值(尽管仍是十年前的两倍多)。非洲各国将会备感幸运,如果所有这些不会对非洲的GDP增长造成影响。

  商品在撒哈拉以南45个非洲国家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品交易至少是其中20个国家总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非洲三大经济体:安哥拉、尼日利亚和南非。需求减少、价格降低将对非洲产生影响,至少从商品贸易开始,间接影响GDP,因为未来产值将随着价格变化而上下浮动。当市场回落时,新的矿产项目将不再那么有吸引力,投资减少。非洲政府可以征收的特许权使用费和矿业税将越来越少,公共支出将不得不缩减。

  然而,中国经济放缓对非洲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全面体现。对矿业产出的直接影响可能很小。开工成本高使得只有在产品价格低于可变成本的情况下停工才行得通。这在一些成熟的矿井也不大可能成为例外。已经开工的投资项目只有维持足够规模才能避免非洲GDP增长急剧滑坡。

  公共支出的普遍压缩也非迫在眉睫。复兴资本公司经济学家查利·罗宾森指出,低公共债务和改良的财政管理使很多非洲国家可以与私人信贷结缘。

  此外,撒哈拉以南多数非洲国家依赖资源出口,其超过五分之一的税收收入来源于石油出口。中国经济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可能推动其对原油和液化气的需求。这对依赖铜矿和铁矿出口的一些非洲国家来说,更令人担忧。对于刚果、几内亚甚至赞比亚来说,中国投资热潮的降温将是最棘手的问题。

  然而,中国经济放缓和结构调整对于非洲国家来说也许是一个机遇。中国的国有企业愈加渴望能有更好的收益,这可能令更多的国企走出国门寻找投资机遇。显而易见,非洲是一个相对缺少竞争的投资目的地。长久以来领跑非洲的中国建筑企业将会有更多其他行业的企业加入,例如钢铁企业,南非前沿顾问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戴维斯说道。

  现在,在中国企业的眼里,非洲更是一片经商的乐土,而不是资源产地。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非直接投资仅有29%在矿产业。更有可能的是,官方数据低估了中国的非商品投资,因为他们很少涵盖专注于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和纺织业的小企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抓住非洲快速增长的消费阶层。也有很多企业被非洲的相关贸易协定所吸引,例如给予非洲本土企业通往美国市场优惠政策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

  德国车企来到南非,美国纺织企业进入埃塞俄比亚,韩国电子企业和日本摩托车企业进入肯尼亚。中国也许看到了向非洲转移一些低附加值产业的机遇,例如纺织业,以此逃避国内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寻找通往美国更便捷的出口通道。

  (本报记者曲晓丽编译自英国《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