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北京“加减乘除”诊治“大城市病”

24.01.2015  12:13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孔祥鑫 熊琳)“人口持续爆炸;资源异常紧张;城乡二元矛盾重重……”北京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大城市病”却始终困扰着这座城市。记者23日从北京市规划委获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改预计将于上半年完成,这份规划将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问诊中国首都。

    此次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提出做“减法”。

    在23日召开的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高质量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统筹功能疏解、人口控制、用地减量、空间优化等目标任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往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往往偏重于拓展城市宏伟蓝图,是一种扩张式的、主要以用地增量为手段来保障城市发展的规划。而这次总体规划修改,是根据人口规模控制要求、水资源量、生态条件等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条件,来倒逼城市功能调整、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

    记者了解到,和2004年版本相比,此次总体规划修改的关键词在于“控制”。北京将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并且在现有建设用地的基础上通过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梳理、整治、腾退和优化升级来逐步减少建设用地规模。

    “因此,此次总体规划修改是底线思维,以底线为前提来定能干什么,任何超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事情都不能干。”黄艳说,未来5年,北京将“壮士断腕”“瘦身健体”,有“”才有“”。

    京津冀区域是北京发展的腹地,北京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外来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需要依靠更大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来解决。因此,做好“加法”,将京津冀纳入总规修改的范畴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市规划委也是配合国家在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黄艳说,随着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工作重心开始转向机制体制创新,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开展研究。

    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对接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将要率先突破的三个领域。

    黄艳指出,为使首都地区的城市群体系布局更合理,目前对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多方已经达成共识,目的是强化交通与城市功能的匹配,建设高效的人流物流运输体系。

    在区域生态保护方面,北京市计划联合天津、河北共同划定生态控制区,在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

    在产业协作方面,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是跨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产业协作的政策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在2014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和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就曾透露,总体规划修改中另外一个特点是“多规合一”“城乡一体”。将所有分散管理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去让城市和城乡的发展不再脱节,即做好“乘法”。

    记者了解到,2004版总体规划实施10年来,北京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建设管理失控,现在北京的很多问题、矛盾的集中点都在这一地区。例如,人口集聚、环境污染、低端产业、社会治安问题等。

    “这一次的总体规划修改会特别关注城乡接合部问题。”黄艳说,未来这些区域的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都将合并,将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人口调控及其他更多项规划进行统筹。

    “以往很多不同的规划之间,由于不同角度、出发点、标准,导致不同规划的指标存在互相矛盾的问题。此次‘多规合一’不是简单编成一个规划,而是各类规划要协调、一致。”黄艳说。

    在以往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成本收益、建设时序是决定实施效果的核心因素。例如,在建设时序方面,近几年土地一级开发速度较快,由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实施周期较长,导致配套设施滞后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统筹目标与路径、平衡各方利益与责任的平台。

    在此次总规修改过程中,提出了“规划实施单元”的概念,其实就是以“多规合一”为基础进行政策分区,即做好“除法”。

    记者了解到,此次总规修改将综合考虑发展目标、实施进程和特征,以及行政边界等,划分不同的实施单元类型。这些实施单元针对城市集中建设区,包括中心城中心地区、新城的建成区,重点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将全市划分成不同的单元,表面上看是做了‘除法’分割,其实这将更有利于在一个区域内的所有政策和规划的同步落地,更好地统筹所有资源,最大化地维护公众利益。”黄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