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打尽2014中国艺术品市场情况

25.09.2015  12:21
原标题:一网打尽2014中国艺术品市场情况

原标题:一网打尽2014中国艺术品市场情况

[artnet发布的报告称,2014年,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下行,全球成交额同比上年下降了79.0亿美元]

2014年,王中军以3.77亿元拍下梵高的《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刘益谦以3.48亿元在佳士得拍下永乐唐卡,又在苏富比[微博]以2.8亿元购得鸡缸杯;画廊与艺博会也更加红火地发展起来;艺术品电商、艺术影像博览会,这些新领域的崛起似乎预示着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消费时代,业态与经营范围都越来越宽广。同时,在拍卖行业,调整的状态依旧在持续,精品稀少,买力不足,成交额下降。繁杂的现象滋生诸多问题:一、二级市场的销售份额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艺术品在海外的销售是否比以往更为活跃?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应这些问题。

9月23日,中拍协与世界知名艺术品网上交易与研究网站artnet合作,推出《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2014》。针对过去一年中国艺术品在海外与中国内地的销售情况作了多维度的梳理。其数据广泛采集自全球700多家参与经营中国艺术品的拍卖行以及主要画廊,将艺术品按照品类、销售地域、价格区间精细分类,进而得出有参考意义的统计结论。artnet价格数据库经理、报告项目负责人吕宁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透露:报告中,关于中国内地拍卖行业的数据全部来自中拍协。

与8月中拍协发布的《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下称《年报》)相比,artnet与中拍协合作的这份报告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囊括了海外市场以及一级市场情况,在藏家习惯于全球探宝的今天更具参考价值。但同时,“仅仅在排列拍卖企业名单时,数据并没有将结算问题考虑进去,而是根据企业填报给中拍协的数据来做统计。因为海外拍卖行在结算上遇到问题的只是少数。”吕宁告诉第一财经。由于结算兑付是拍卖行业尤其是中国拍卖业的顽疾,这些数据的运用或会导致一定的统计误差,关于兑付的信息可以参考8月份中拍协所公布的报告。

供给偏弱或是下挫主因

artnet发布的报告称,2014年,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下行,全球成交额同比上年下降了79.0亿美元(505.7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的市场繁荣期下跌了31.3%。

在解读中国市场的下挫时,为《年报》执笔的艺术经济学家安德鲁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没有影响高净值人群的产生,所以,宏观经济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极有可能被夸大。“中国高端富裕阶层的增长带来了更加严重的贫富差距:处于财富金字塔前十分之一的人口持有的财富由2000年的49%上升到2014年的64%。”在报告中,她写道。同时,她也指出,尽管如此,中国“百万富翁”的比率依旧不高,能够恒久参与艺术品市场的人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反腐带来礼品市场的收缩以及拍卖行经营业务的集中,也被安德鲁认为是市场下滑的原因。但在林林总总的因素中,“市场供给偏弱”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方面。“各项财富指标只能解释艺术品市场调整的部分原因,而市场供给才是影响艺术市场表现的核心因素。”安德鲁写道。她认为,大量高质量拍品已经陆续在2011年之前流入博物馆以及专业藏家手中,从而进出市场流通,且在未来中短期内重回市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进一步抑制了这些拍卖板块的增长。而拍品质量和真假问题使得买家趋于谨慎,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流拍率高达53%,达到了近5年的最高值。

就2015年春拍的情况看,安德鲁认为,名作供应不足的情况可能得到改变。她作出此预测的依据是:中国嘉德以2.79亿元拍出的潘天寿《鹰石山花图》以及1,26亿元拍出的李可染《井冈山》可能提振市场信心。

海外中国艺术品市场权重上升

目前,占据中国艺术品销售最大份额的依旧是中国内地的拍卖公司,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拍卖行面临着市场转型带来的阵痛。而当人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内地拍卖市场以外的领域,能够发现,情况还有颇多可喜之处。

根据artnet提供的数据,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销售额下挫了9%,但海外的中国艺术品销售表现平稳,仅仅下滑了1.1%。此外,还有诸多指标可以反映海外市场的健康:海外市场的中国艺术品成交份额已经从2013年的27%上升到去年的29%;海外市场的成交率为60.9%,高于中国内地的46.7%。当然,并不能说中国艺术品已经完全国际化。仔细分析数据,能够看到:境外市场中78%份额为亚洲区域贡献,其中香港市场又占据亚洲市场的91%。因而,即便在数据上被归类为亚洲区,但其买家依然来自中华文化圈。

除了亚洲(以香港为主)之外,北美和欧洲市场在中国艺术品流通中占据一定权重。其中,北美市场占成交额的12%,欧洲市场占9.7%。

谈及中国与海外市场的区分,拍品结构上的差异也值得关注。中国书画在中国市场长久以来是拍卖的主力。但在海外,瓷器杂项却是市场主导,占海外市场的67%,而中国书画仅占境外市场的31.4%,其余则是油画及中国当代艺术(22%)和古籍善本等其他门类(1%)。2014年,瓷器杂项这一门类的海外拍卖中,成交价超过1000万元的有70件。今年的香港春拍,仅一天时间,苏富比便拍出了总价值1亿的瓷器、玉器和青铜器。这其中,中国内地藏家依旧是购买主力。

在谈到海外市场的蓬勃发展时,吕宁向第一财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买家在收藏上渐趋国际化,这是近几年海外艺术品市场蓬勃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海外重要博物馆及艺术博览会频频推出中国主题大展,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对中国艺术品的认识。

中国当代艺术,墙外香?

一级市场的渐次繁荣也是过去两年中的显著趋势。在海外,艺术品以私人洽购和零售为主导,但在大陆,艺术品拍卖在近10年中都是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从去年的统计结果来看,这种结构依旧没有逆转:“中国艺术品拍卖占据将近70%的总成交额,其余份额主要来自画廊交易。这一结构与世界其他地区以画廊和零售交易为主体的艺术品市场结构截然不同。

尽管如此,2014年一级市场依然可圈可点。Art021、PhotoShanghai、艺术北京以及西岸博览会上,画廊行业的销售状况显现出了很大活力。《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2014》就指出:在过去的两年中,规模较大的画廊成交额稳步上身,大多数画廊经营者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客户群。其中,表现优异的20余家画廊大都位于北京。

针对画廊行业的复苏,吕宁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画廊行业以经营现当代艺术为主,少受艺术品出境限制,买家也更为国际化,而拍卖行的主顾则集中于中国内地。在行业趋势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动的时候,画廊行业更易于分散风险。其二,画廊行业总成交额小,高增长率的获得相对容易。

由于画廊主要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当代艺术在海外的表现可以与画廊的经营情况对照起来看。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在2011年达到顶峰,但直至去年,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成交额已经被腰斩。然而在海外,这种趋势却在相反的轨道上运行。artnet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内地市场仅有4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门类在海外高价位市场表现强劲许多,共有63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了1000万元人民币。与2013年相比,2014年当代艺术在海外的当代书画拍品数量同比去年增加了两倍之多(对比古代书画8%的下跌),许多年轻艺术家都先后刷新了个人作品拍卖纪录。”而在中国内地,“该门类绝大部分拍品都以较低价格成交——92%的拍品在2014年以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很多拍品或流拍或以最低估价成交。”同时,报告也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平均成交价不仅远高于内地市场,也是所有拍卖品类中平均成交价最高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代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主要问题在于,许多年轻艺术家没有通过在西方更为常规的画廊渠道进入艺术品市场,而是直接进入拍卖市场。这种做法通常会缩短他们的艺术生涯,只能短期获利而不能实现更长期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市场中一些业已成名的艺术家由于被过度购买,部分藏家或是对他们的作品失去了兴趣,或是认为他们的作品估价过高。画廊模式在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架构了良性循环,并对艺术家的事业发展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因而,不论是对艺术发展和整个市场的健康而言,画廊经营都是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