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光明“中国芯”】刘军林:勤奋铺出的“发光”路

15.01.2016  13:11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花落南昌大学光明“中国芯”项目,刘军林是项目第二完成人。“勤奋!”当记者问及刘军林获得成功的原因时,作为妻子的田海虹脱口而出。俗话说得好,“知夫莫若妻”,十多年的相濡以沫,或许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更为贴切的形容词来评价刘军林了。5+2、白+黑、无节假——这是他所在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状态,也是刘军林十年实验室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他所在的项目成果荣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时,梦想照进现实,伴着“阳光”,我们叩开实验室的大门,听他说说自己的事儿……

学——乡村尕娃子的完美“逆袭

  “不想窝在地里,就好好搞学习!”在那个物质尚且贫乏的年代,这位甘肃小村里的农妇以最质朴的期盼教导着儿子。刘军林也不负期待,成为学校年级第一的“垄断户”。“那时候也不明白啥大道理,就是有股冲劲要搞好学习!”刘军林笑着回忆。然而,1996年,当这尕娃子踏进东北大学校门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他排名年级倒数第一。西北汉子的倔强与对学习的热情,让他比任何人都勤奋刻苦,四年下来,他由倒数第一变为平均成绩年级第一,实现完美逆袭。“大学四年我就干了三件事,拼命学习、勤工俭学和锻炼身体!”。

  由于成绩优异,动手实践能力强,刘军林被保送攻读本校材料学研究生。读研期间,刘军林也没有闲下来,前一年在学校修完学位课程后,就前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而后,2003年,他又攻读了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一个西北农村的尕娃子,走南闯北,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研——快乐地做实验

  “我不觉得做实验是枯燥的,反而,我认为那很快乐,从本科开始,我就自己动手做实验!”。读博士那会,因为条件有限,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刘军林凭着自己的“”劲,带着一个师弟,从拆除废旧设备寻找可利用器件开始,动手设计、改装、调试制造自己的实验设备,就这样拆了装、装了拆,在半年后,终于制造出满足自己实验所需的设备。

  “可能就是看中了我的动手能力吧!”谈起自己为何被江风益教授的团队选中,刘军林认为这个团队很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而这一点正是他与众多国内同行竞争的优势。“有时命运也是一种缘分,就像我进入江风益教授团队那样”。在机缘巧合下,刘军林从一位来自江西的师弟那得知,江风益科研团队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并且成绩斐然,于是他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也正是这样一个举动,开启了他与南昌大学的不解之缘。谈起南昌大学,刘军林感恩道,“我很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又通过综合改革出台了许多新政策,这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产——用冷板凳精神参与“磨剑

  硅衬底项目从1996年启动,到2006年刘军林加入时,该项目的实验室阶段基本完成,然而,这才只是刚开始。“用江风益教授的话说,‘顶天立地’的项目,不仅要走在世界前沿,更要将成果落地,产生实效。”刘军林说道。但是,要将项目成果从实验室转向产业化,谈何容易,不仅要攻克新的技术瓶颈,还要解决生产工艺带来的种种问题……“2008年那个春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产品刚上生产线不久,合格率不到10%,为此,作为生产总监的刘军林,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从正月初三开始,每天从早八点工作到夜里两点,就这样拼命的干了三四个月后,合格率骤然上升至50%—60%。

  “凝聚力强,十九年来我们只干了一件事。”刘军林如是评价自己所在的科研团队。在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们从垄断当前市场的碳化硅衬底、蓝宝石衬底两条技术路线外,杀出了第三条路,硅衬底,这项技术将可使我国构建完全自主的LED产业。

  “做科研要甘愿坐冷板凳,才能受得住‘十九年磨一剑’的寂寞。”这或许就是刘军林多年科研经历最宝贵的利剑。当科研成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时,面对取得的成绩,他才会显得如此淡然。“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难题等待着我们去攻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唯有经历一番寒彻骨,才能闻得梅花香。正如妻子对刘军林的评价一般,他用勤奋走出了一条“学研产”的“发光”之路。

 

  • 责任编辑:范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