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萌教授来校讲学

17.09.2015  15:59

9月16日晚,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萌教授莅临艺术学院讲学。

樊教授首先给听众们播放了几首中国音乐作品,有由和声式多重节奏构成的广西瑶族的多声部民歌《情郎下海我下海》,还有布农族小歌《姊妹歌》、歌词全是“”的三声部歌曲《祈祷小米丰收歌》、梅兰芳演唱的《贵妃醉酒》片段以及欧洲古典音乐中的代表性作品——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悲怆奏鸣曲》和柴可夫斯基的《阿格里奇》。

在感受中西音乐之后,樊教授提出讲座主题的一大重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他首先讲到了旋律及其变体声部与织体形态,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作品引出了接应型织体与支声型织体。讲到男女对唱的作品《月亮东边照过来》,樊教授还边哼唱旋律边讲述歌曲中男女的接应与重叠,首与尾的形式。而讲到支声型织体运用的范围很广、且涉及各种形式与乐种时则列举了广西壮族民歌《今年天旱多》和《贵妃醉酒》、《茉莉花》等传唱度高的作品加以阐述。

还有以主旋律与陪伴衬托声部像结合发展的多种结构形式——主调型织体,复调型织体、锣鼓乐的综合型织体等等,樊教授都一一列举了相关作品的乐谱并加以分析。随后,樊祖萌教授还将中西和谐观念做了比较,通过分析俄罗斯名歌《高山》,将西方浪漫派早期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和后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相似之处详细讲述。

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出自《论语》,能将这一观点运用在对中国传统音乐与中西音乐结构差异的研究上,可见樊祖荫教授的智慧与不同于常人的独特见解。

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也同样在掌声中结束。樊祖荫教授带给听众的不仅是学术上的独特研究,更是一种对生活、对艺术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图文/艺术学院 王萍 编辑/匡琳)

【延伸阅读】

樊祖荫,1940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农村。自幼受民间音乐的熏陶而热爱音乐,先后任中国音乐学院教务处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现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部研究员、博士导师,《中国音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1956年以来,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已发表包括声乐、器乐、影视音乐等不同裁体的音乐作品20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