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荣获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征文大赛一等奖

21.11.2016  20:34



            11月18日晚上6点,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一楼会议室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和使馆官员欢聚一堂,参加正在这里举办的“我是留学生  这是我的故事”征文大赛颁奖典礼。
            本次大赛由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教育组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联合主办,华为澳大利亚赞助,面向广大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征稿。
            比赛的主题为“我是留学生  这是我的故事”,要求作者结合自身实际,表达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和留学体验。
            征文活动于10月15日结束,共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专家推荐奖3项。来自我校人文学院、目前正在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访问的吴辉博士名列一等奖,他的参赛文章是《那天涯海角的阵阵梅香》。
            来自当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蒙纳士大学和部分中学,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高校的中国学子们踊跃参赛。经维州高校中文教师学会推荐、专家审核,共计选刊征文46篇。
            颁奖典礼上,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赵建对本次征文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比赛。目前中国在墨尔本的留学生总共有8万多名。大家参赛热情很高,积极书写自己的留学经历和人生体验,参赛稿件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的思想性。(图文/人文学院   编辑/匡琳)
 
 
附:那天涯海角的阵阵梅香
                                                                                      ——吴辉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其一》 
            周末探访墨尔本班杜拉家园艺术中心(Bundoora  Homestead  Art  Centre),偶遇几树梅花。这几树梅花生长在家园艺术中心屋后一片空地的边缘和角落,杂在其他树木中间,一共五棵。正是澳洲的隆冬季节,梅花开得很旺,红的艳丽似霞,白的玉洁冰清,粉的欲放还羞。阵阵冷风中,清香溢满院。
            在我印象中,只有中国才有梅花,没想到在这里也能遇见。中国的梅文化厚重久远,梅花已经成了国人心中的老友。这几树梅花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乡遇故知”,令人不胜惊喜。我兴奋地拿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美景。
            梅花的故乡在中国,原产于中国南方,而今梅花已非中国独有。就像很多中国人一样,梅花也飘洋过海,去到了异国他乡,先是在韩国、日本,后是在世界各地,登陆、生根、发芽、开花……曾经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早已留得清气满乾坤了。
            梅花何时来到澳洲,恐怕很难考证了。但我想,华人在澳洲定居下来的那一刻,便把梅花的品格带到了这个地方。1788年1月26日,澳大利亚建国。此后的50年内,澳大利亚就已经有了中国移民。19世纪50年代澳洲兴起淘金热,华人淘金者蜂拥而至。到1861年,华人占全澳洲人口3.3%。
          无论去到哪里,绝大多数华人都能像梅花一样坚韧、顽强和高洁。他们吃苦耐劳、勤奋能干、节俭朴素、知足常乐,因此华人很快致富,且在世界各地深受欢迎。澳大利亚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艾瑞克·罗斯这样评论:“没有华人,澳大利亚的土地比目前的规模要小。”他甚至认为,是华人拯救了整个澳大利亚。
            然而,在澳洲历史上华人没有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与眼前的梅花一样,早期移民澳洲的华人生存环境非常恶劣,饱受欺凌。当时,澳洲的白人认为,是华人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抢走了他们的财富,他们发动排华暴动,导致大量华人伤亡,华人的财产也被洗劫一空。1901年,为了维持欧洲人在澳洲社会的绝对优势,保护所谓不列颠民族的纯净血统,澳大利亚实施具有强烈种族歧视的“白澳政策”。直接的结果是在澳华人逐年锐减,最少时仅剩9000多人,比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减少近8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在日本侵略的威胁下,终于认识到“远亲不如近邻”,又想起了旅澳华人。而正式取消“白澳”种族歧视政策,则是1973年的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海外的一代代华人就像陆游笔下的梅花一样,虽然风雨如磐,虽然被人妒忌,甚至零落成泥,但清香是永远不变的。就在前不久的7月份,一位来自中国的老人不幸离世,全澳洲为之悲伤。葬礼那一天,数千名不同种族的男女老少冒着萧瑟寒风,赶来送这位老人最后一程。“甚至有不少当地的居民向政府请愿,希望政府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街道,让他的传奇故事永久流传……
            这位老人名叫Jimmy  Wong,出生于中国广州,20世纪50年代漂洋过海来到墨尔本,饱尝过贫穷的滋味与生活的不易。然而,他并没有什么“传奇”,他只不过是在长达57年做烧卖的过程中,一诺千金精心挑选食材,热情周到服务每个食客,扎根街坊不图富贵荣华,扶危济困无私解人所难,亲切友好播洒人间真情。媒体说,“57年如一日,这位中国老人用一个烧卖温暖了全世界。”在我看来,Jimmy正是王安石眼中的墙角之梅,不声不响、默默无闻,在艰难的环境下“凌寒独自开”,几十年来,周而复始地把芳香洒遍大洋彼岸。
            梅本中国花,奈何到天涯。林暗多寒色,依然著芳华。“毫无疑问,今天的澳大利亚华人是备受尊敬的侨民之一。”曾担任过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与新闻参赞的安东尼·泰勒如是说。难道不是本该如此、早该如此吗?在澳华人今天的地位不是谁恩赐的,而是一代代华人奋斗不懈的结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今后还可能遭遇别的“苦寒”,但历经了几番寒彻骨的中国梅,一定会越开越红火,给澳洲大地留下俏丽的身影,给当地的人们送上阵阵扑鼻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