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中国高铁要“走出去”更要“延下去”

29.11.2013  11:28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5日与罗马尼亚总理蓬塔会谈后,共同见证两国政府和企业签署多项合作文件或合同,涉及经贸、投资、电信,以及核电、火电、风电等能源项目。据悉,在会谈中两国总理还决定在修建罗马尼亚高铁等其他领域进行合作。(11月25日新华社)

  中国产业积极“走出去”历史久远,盛唐而起的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带向了世界;郑和七下西洋宣示天威,给世界航运史留下了一笔辉煌……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源源不断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各地时,中国高铁也正蓄势待发,走出国门之势日趋见长。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就创造了坦赞铁路这样的典范,近年来,依靠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中国铁路产业开拓海外市场更是业绩斐然。

  近期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诸国相继推出了高铁建设计划,除中国之外,日本、法国、德国等高铁大国也纷纷抢滩东南亚,希望获得铁路建设和维护订单,东南亚成为世界高铁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东南亚国家时均为中国高铁“代言”时,更为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添了一把旺火。

  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铁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的低成本和建设高效率上占有优势,世界上仅有法国、日本和德国3个国家的高铁技术可以与我国竞争。但我国在运营经验上的积累还不够,难以掌握运营风险,导致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之路难以未能一马平川。据了解,10月份巴西高铁项目正式开标,但由于巴西政府规定,过去5年内发生过事故的运营商将不得参与竞标,于是中国高铁被拒之门外;此外,“温州动车事故”之后,中国高铁的安全性和高铁技术曾受到其他国家的质疑,虽然相关业内人士证实,此事件无关技术原因,但此仍旧阻碍了中国高铁的“出口之路”。

  中国高铁的“走出去”不仅仅是资源需求的问题,还有市场、人才、文化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有能力“延下去”。虽然中国在短短几年间就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这种成功的示范效应使海外商机不断浮现,但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中国高铁的“走出去”尚在学步的阶段。

  未来,中国还应该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包括高速铁路在内的全产业“走出去”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行为;建立整体有效的“走出去”协调运行机制,明确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职能,避免因机制问题引发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眼下,中国高铁已经蓄势待发,勇敢地“走出去”,认真地“延下去”,才会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