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光荣的历史责任——写在中央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两周年之际
12月5日晚,经过连续六天七场的倾情演绎,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在全国政协礼堂缓缓落下帷幕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舞台上下许多人热泪盈眶,观众驻足良久不忍离场。
80多年前,赣南老区人民和党中央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感情,如山重、似海深。现在,老区人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用一曲曲客家民歌唱出对中央单位对口支援老区振兴的感激之情。
2013年8月22日,中央一声号令,52个中央单位对口支援老区行动开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转眼两年过去了,第一批中央单位挂职干部即将启程返京。往事历历,中央单位的大力支援让老区绽放新颜,在群众心中立下了又一座丰碑。
真情支援,为振兴苏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昌吉赣客专开工建设、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华能瑞金电厂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两年来,赣南重大项目建设大手笔不断。
一个个优质项目的落地,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老区的阔步前行离不开中央单位一次次真心实意地帮助。两年来,中央单位的对口支援为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年来,52个中央单位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14个配套或批复文件,国家部委以上层面的政策文件共达127个。
两年来,中央单位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作为对口支援的首要任务。在中央单位帮助下,土坯房改造顺利推进;基本解决了“十二五”规划内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后,7.6万户不通电的赣南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用松明子照明的历史;赣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江西省末位跃至首位。
两年来,中央单位推动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快做大做强,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在央企入赣、赣台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中,签约项目478个,签约内资4307.3亿元、外资17.5亿美元。
…………
一桩桩、一件件,桩桩切中要害、件件落在实处。中央单位对口支援行动开展以后,省委、省政府迅速对接落实,及时出台了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对接对口支援意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工作,同时还以个人名义专门致信52家中央单位的主要领导,积极争取支持。省直各有关单位也纷纷行动起来,组队赴中央单位衔接汇报。省苏区办经常分片召开对口支援挂职干部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工作措施,促进扶持政策、项目、资金高效落地。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倾斜到资金投入,再到对接落实具体项目,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口支援行动火热开展起来,52家中央单位的真情支援给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国家动力”。
改革创新,打造国家部委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这次按照中央的部署来老区挂职,不是来‘镀金’,而是在‘铸造’。”在毛泽东同志写下“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县,来挂职的国家质检总局干部王军创新理念机制,支持会昌建设全国首创的ISO9001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认证颁证暨“智慧防腐”平台。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县里多个部门试点推开。
打破条条框框,开阔眼界思维,对革命老区来说,改革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央单位充分结合职能优势,挂职干部们突破性地布点推进了一批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工作,努力使对口支援的县(市、区)成为国家部委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赣州市章贡区列为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司法部支持赣州社区矫正工作先行先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吉安市列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水利部将宁都县列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管护机制试点县。这些,还只是改革创新举措中的一小部分。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使得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发展充满活力。仅在赣南,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的私营企业数量及其注册资本分别增长57.8%和80%。
金融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组建赣南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赣州市金融研究院、设立前海股权交易中心赣州办事处、全省首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首家商业保理外资金融服务机构开业运营。赣州市各类金融机构达158家,赣州市成为周边四省九市金融机构聚集度领先、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深情嘱托言犹在耳,化为创新实干、只争朝夕的工作动力。
52名中央单位挂职干部以富有前瞻性的思维和助推老区发展的豪情干劲,大胆探索创新,帮助苏区打造了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旅游扶贫、统筹城乡发展、金融综合改革创新、生态文明等六大领域的试点示范,争取了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等35项国家层面批复的试点示范事项,为老区振兴发展带来蓬勃的生机。
深情难忘,老区多了52名“江西老表”
国家烟草专卖局干部李伟在对口支援中被派到兴国县挂职。为推进县里3个水源项目建设,她多次奔波于北京、南昌、兴国之间,与专家和部门沟通协调。2014年12月26日,当援建的3个水源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时,时针已经指向了凌晨1时。这一天,李伟就这样与参加评审的专家和同事们一起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了自己45岁的生日。
在对口支援的两年时间里,来自中央单位的第一批52名挂职干部,满怀对红土地的深情厚谊,迅速进入角色、沉入基层、融入群众,当好“连心桥”和“特派员”。
他们沉下心、俯下身,为推动地方发展殚精竭虑。他们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有的抱病坚持工作,他们在感情上、生活上与老区群众紧紧贴在一起,把苏区干部好作风发扬光大,被老区人民亲切称为北京来的“江西老表”。
与中央单位“下挂”相对应,赣州市也派出60名干部到国家部委挂职锻炼。干部双向挂职,架起了一座从首都到基层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南对口支援的“直通车”。
部委干部在基层真挂实干,使得对口支援的相关政策制定更接地气,使得政策红利更快落地。老区干部到中央单位挂职锻炼,则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曾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挂职锻炼的兴国县委书记赖晓军说,“零距离”感受了中央单位规范的运作模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开阔了思路。
“崇义人民就是我们的亲戚,对口支援好崇义是我们光荣的责任。”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话语铿锵有力。
“你们人实在,干实事,给老区带来实惠,我们能过上好日子要感谢你们。我们懂得感恩,真舍不得你们走啊!”会昌老表在得知挂职干部王军要离任时的话情深意长。
光阴易逝,深情难忘。临别之际,老区人民用朴素的语言叮嘱来自北京的亲人“挂职结束后,还要常回家看看”。挂职干部一句“我已经是江西老表”表达着对这片红色故土的深厚情义。这份情真挚而灼热,这份情恒久而绵长。(本报记者 林 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