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对话”江风益

28.03.2016  11:25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他,被称为“中国硅基发光之父”;他,改变了全球LED产业格局;29年5000多次实验,江风益研发出来的技术到底有多牛?以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完成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原始创新如何从实验室最终走向大市场,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昨晚9:50,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栏目“对话”江风益,揭秘江风益及其团队辛勤研发和获得国家荣誉背后的故事。

   一箱日记本记录科研道路

  在《对话》录制现场,江风益带去一个箱子,是一箱载满记忆的日记本,里面记录了他享受技术突破的喜悦,也记录了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艰难。

  当主持人陈伟鸿问到“在您看来,从事产业化研究方向跟纯粹实验室研究相比,哪个挑战性更大一点?”江风益说:“研究做的东西,是没有人突破的东西,不确定能不能做成,有风险。做产业更难,做产业要合格率、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做出来以后,还要产品能卖出去,人家要接受,人家要用你的,钱还要收得回来。

  对于创新创业这段路有多难?节目制作方特意请来江风益昔日的校友,光奥汇产业平台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肖志国。肖志国说,江风益毕业以后本来有条件留在科学院、出国,但他很执意回到南昌,搞教学和研究,搞发光材料自主创新。“他这种执着劲,我很受感动,但也为他捏了把汗。”肖志国说。

   踏破铁鞋找资金

  硅衬底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产业化之路,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非比寻常的付出?又有多少艰辛与不解?

  节目中,江风益教授念了一段自己2005年4月26日写的日记:“黄山脚下,美丽的黄山,我到了黄山脚下,没有登山,接到王敏的电话以后,直接回到云松宾馆,写电子邮件给王敏,金沙江投资公司要我在厦门一个国际会议上的PPT文件。

  但是,资金并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从发送PPT到真正拿到钱,他们等了六年的时间。

  在此之前,他们跑遍了全国也没能找到能够出钱长期支持他们发展的投资方。晶能光电CEO王敏在节目中说:“后来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可以说我们找到了风险投资。2000年的时候,我就找到我的大学的同学潘晓峰,就是现在金沙江的一个创始人。我说你准备干什么?他说最近准备筹建基金,筹建风险投资基金,我说你筹建的方向是什么?他告诉我是LED。那时候我特别兴奋。

   三张名片见证“异类”教授

  江风益有三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名片,一张是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一张是发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还有一张是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者做公司创始人,当董事长、总裁,在当时算是异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杨少锋认为,国内一些科研工作者,以写论文、评职称、获奖项为研究目标。一旦评上职称,拿到奖项,研究成果可能就锁到抽屉里面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像江风益这样,一开始就把科研目标和为产业服务结合起来,并较好地进入了产业化的并不多见。”杨少锋说。

  江风益的技术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产值?晶能光电创始人、CEO王敏在《对话》节目中介绍,硅衬底这条技术路线,从芯片开始,到封装、应用,现在已经形成了12家企业的小产业集群,现在加起来销售额有16亿。对于这样一个数字,江风益觉得还很小,相对国内几千亿市场来说,这才是刚刚起步。(记者 江辉)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
6月27日停电公告
  5:00--12:00110kV青山湖变洪都中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