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晾晒”细账,舆论为“缩水”点赞

25.07.2015  13:29
原标题:中央部门“晾晒”细账,舆论为“缩水”点赞

阅读提示: 2015年是新预算法实施的第一年,继2015年4月中央各部门依照新法要求公开2015年中央部门预算后,近日,中央各部门又迎来了公开2014年部门决算的日子。作为中央政府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的第5年,2015年公众不仅关心各部门“亮细账”有多少亮点,更关心不断细化的“账本”背后政府支出是否花得“明明白白”。截至7月20日12时左右,相关网页新闻已超过3100篇,微信公号文章1200多篇。

7月17日,2014年中央部门决算与“三公”经费决算如约而至,中央部门密集公开了2014年部门决算,数十份“账本”又一次摆在公众面前。今年是中央各部门自2011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也是首次依照今年实施的新预算法来公开中央部门决算。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新预算法对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明确提出要对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以及政府采购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新预算法还规定,政府预决算信息未按规定公开或作出说明,将被追究行政责任。这也意味着,2014年中央部门决算与以?往相比可能出现新的亮点。果不其然,2014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范围扩大、力度超过以往。从各部门公开的信息中可以发现,公开表格从6张增加到8张,包括政府采购支出、机关运行经费和国有资产占用等数据一并对社会公开,其中中央部门工资福利支出也首次亮相,出现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中。

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缩水”,成为媒体聚焦此次“三公”经费决算报道的一大热词。从历次晒大账情况看,“三公”经费逐年逐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根据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6.2亿元,比预算数减少3.56亿元,下降18%;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5.99亿元,减少5.28亿元,下降12.8%;公务接待费6.61亿元,减少3.87亿元,下降36.9%。《人民日报》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降幅创近年之最》为题报道了此次变化。从整体看,我国已经连续5年压缩“三公”支出,跟5年前2010年度中央部门约百亿元的“三公”预算规模相比,如今已经少了约一半,这可以说给了纳税人一个不小的惊喜。

更值得点赞的是,相较以往,本年度中央部门的“账本”内容进一步细致清晰,不仅像往年一般晒出了出国团组及人次、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而且首次公布了公务接待的批次及人数,并将国内接待和外宾接待单列。此外,为方便公众更全面了解政府部门的费用支出,更好地监督政府部门有无乱花钱现象,本次中央部门的决算报告中,多数部门在“三公”经费方面,无论支出增减都给出了具体的解释,有部门甚至细致到为300元支出作出解释,力求让决算报告不仅数据“清晰”,而且内容“明了”。有媒体对此评论认为,这折射新预算法下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不断“加码”。

有媒体进一步肯定这一做法,认为细“晒账本”有助于预防“霉变”:晒决算旨在蒸发“水分”,就公共财政而言,公开透明是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三公”不能被水淋湿,更不能藏污纳垢,必须防止“霉变”,只有浓缩才是精华。

今年是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第5年。5年来,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正朝着规范、统一和细化的方向不断加大力度。但政府预(决)算不仅要“看得见、看得懂”,更重要的是,要“可监督、可问责”。我们必须看到,规范政府花钱绝非“一纸公开”就能解决问题,当前一些地方部门花钱依然存在不少违规违纪现象,也凸显出进一步推进公开和深化预算改革的必要性。“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应该说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对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将起到示范作用,市、县、乡基层还需要再加把劲,跟进加大财政预决算公开的力度。当晒预(决)算、晒“三公”经费进入法治常态后,才能真正扼住一些地方部门“乱花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