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销售难 江西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如何走出“寒冬”

20.08.2014  09:59

国外大米冲击 部分企业半停工

成本高销售难 江西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如何走出“寒冬

 专家:加大整合力度 延伸产业链 增强抵抗力

    8月19日,我省早稻收购已进入尾声。在此之前半个多月的收购大战中,大米加工企业纷纷出手,少数企业甚至打起了价格战。不过,南昌县姚富米业公司(以下简称为姚富米业)经营者刘和平没有放开手脚干,甚至主动停产。规模小、成本高、国外大米低价冲击、销售渠道无法打开等因素,让成立近10年的姚富米业正面临“生死劫”。

    2012年始,我国大米加工企业开始步入“寒冬”,姚富米业的生存状况已成为全省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的缩影。专家指出,此类企业应该加大整合力度,进行产业链延伸,否则必将被市场淘汰出局。

    部分企业半停工

    今年姚富米业早稻收购价格为3.6元/公斤,加工后售价为4.4元/公斤,而行业平均收购价为3.2元/公斤,加工后售价3.6元/公斤。刘和平说,公司利润微薄,无竞争优势,日常生产都难以维系。

    南昌县粮食局监察科雷姓工作人员介绍,南昌县共有200余家大米加工企业,其中半数处于半停工状态。与南昌县类似的是,新建县过去百余家大米加工企业如今剩下不到30家,其中10家有业务才开工。新建县粮食局行管科负责人感叹,今年全县又有10余家企业关停。

    经营米业已有12年的上饶市富饶米业公司总经理汪步饶对此也颇有感触。汪步饶谈到,我省稻谷资源丰富,由于大米加工技术含量低,经营门槛低,2004年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中小型大米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仅上饶就涌现上百家,竞争相当激烈。多年大浪淘沙后,上饶市大米加工厂已不足20家。

    大米市场缘何遇“寒冬

    为何大米市场遭遇寒冬?省粮食行业协会余姓专家指出,“稻强米弱”正是当前大米行业困境的症结所在。为保护农民利益,2007年始,我国逐年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最高年上调幅度达到16.9%。加上物价持续上涨影响,稻谷价格一直呈现强势状态,但为保障居民生活,大米价格并未同步上涨。

    同时,国家粮食收购对大米品质要求较低,虽然收储价格低于民营加工企业,农民还是乐于将粮食交给当地国有收储企业。无米可收,民营企业收购成本进一步攀升。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外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第一蓝筹股——“北大荒”的大米加工业务连年亏损。据其年报,北大荒米业从2003年至2013年累计亏损7亿元。北大荒米业年加工稻谷能力可达300万吨,但平均每年实际加工大米40余万吨;2012年度产能利用率降至18.44%。龙头企业犹如此,中小企业可想而知。

    “稻强米弱”在2012年后表现尤为突出。国内稻谷价格走强,大米价格却呈下跌态势,米稻价格甚至倒挂。

    与此同时,国外米价一直在国内米价下方运行,也对中小加工企业造成冲击。

    吉安市锅丰米业公司规模较大,据公司负责人郭东苟介绍,过去该企业大米销往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现在外省老客户多从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进口大米,外国大米价格低廉、品质更高,锅丰米业难以抗衡,逐渐退出外省市场。

    延伸产业链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认为,“稻强米弱”和国外大米冲击了国内大米市场,为我国稻米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长此以往将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据了解,2009年全省大米加工企业为1402家,产能大量过剩,竞争激烈。大量中小企业实力不强,市场风险抵抗能力差,不想方设法应对必然被淘汰。

    麻智辉提出,我省大米加工企业需加大整合力度,利用合作社等形式形成合力,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走品牌化道路。在“抱团取暖”的基础上,大米加工企业还需延伸产业链,形成粮食经营、交通运输和禽畜饲料等产业共同发展繁荣的态势。

    面对稻强米弱、外来大米冲击的压力,我省加工企业已在寻求出路。锅丰米业虽已退出外省市场,但与全省超市、学校、工厂紧密合作,在省内找到了一条生路。即便在当前大米市场的寒冬时期,锅丰米业日产量依旧高达150吨。此外,贵溪市樟坪乡西排村整合全村村民建起了以大米种植加工为核心的富民产业链,形成了近1000亩种植规模的绿色大米基地,种植、养殖、供销、旅游相结合,打响了绿色经济品牌,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 杜金存 实习生 吴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