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革命”中的效益挖潜——应对煤市“寒冬”之冀中股份篇
“以前完工后,巷道内工具随意摆放,螺丝帽、铁钉、铁丝随处可见。刚升井前,我转了一圈,地下干干净净的。”3月18日,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简称“冀中股份”)葛泉矿开拓区长赵占林告诉笔者,为了节约材料,开拓区在各方面都精打细算。
当前,煤炭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冀中股份把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作为抵御市场寒流的生存之道。从地面单位到煤矿井下,从一个螺母到价值上百万元的设备,从最基层岗位到中高层领导……一场扎扎实实的“精细化革命”正在冀中股份开启。
用精细化管理提升标准
以前,井下拴锚网的铁丝都是随意剪,如今通过计算,25厘米长正好够用且不造成浪费。于是,在冀中股份,将每段铁丝剪成25厘米便成了职工新的操作标准。
煤矿管理给人的印象是粗放的,工具乱放,物资乱用。“这往往是标准不细,甚至是没有标准造成的。要推进精细化管理,必须从细化标准做起,从无到有,从粗到细,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标准体系。”冀中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宋仁涛说。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精细操作,没有精细标准,精细操作就无从谈起。去年开始,冀中股份以安全、生产、质量和经营成本为重点,以管理流程再造、现场岗位管控、员工素质提升为重心,实现管理岗位、管理层次、管理程序和管理业务的精细化,制定标准,严格考核,全力推进。
从公司各部室到基层单位,冀中股份对现有的、正在执行的工作职责、岗位标准、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结合实际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细化到岗位和个人,编制了《业务指导书》和《岗位作业指导书》。员工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实现了管理向基层、现场、岗位延伸。
靠精细化管理细化制度
在冀中股份一张“入井检查表”上,罗列着一条一条检查地点和检查事项。“这是我们对管理人员提出的入井要求。”公司副总工程师、矿山安全部部长梁建民说:“公司要求总经理每个月下井不少于4次,副总经理每个月不少于6次,各矿矿长不少于10次,其中一半以上必须是中、晚、夜班。”
不仅如此,冀中股份要求各级管理人员按照“九定十二查”的要求,把所有易发生隐患、曾发生隐患等地点和部位列为必须检查的项目,升井后还要向有关部门提交检查情况及评价报告,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点检、巡检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点检、巡检的闭合管理。
“再好的制度、流程、标准,还是需要人去落实,需要到现场去落实。我们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想、行为模式。”冀中股份副董事长、总经理祁泽民说:“关键就是要狠抓基础、狠抓现场、狠抓作风,靠精细化管理细化制度,把精细化管理贯穿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
在日常管理制度上,冀中股份突出抓好职工应知应会、岗位双述等工作,严格落实48小时培训制度,让职工明白哪些地方容易出危险、如何解除危险,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凡是培训时间不够、培训内容掌握不好的,及安全没有把握的,一律不准上岗。同时,冀中股份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严格落实现场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ABC三卡管理,对照要求逐项进行交接,突出抓好机电设备精细化管理,提高开机率,降低事故影响和地质条件影响。
向精细化管理挖掘效益
葛泉矿对所有常用材料全部实行了“明码标价”,从6分钱一个的开口销,到35万元一件的截割臂,都详细标明了单价。而且,该矿在每个工作头面都设置了一个展示牌,不仅标明物料单价,还明确回收一件加多少工分,职工心里都明明白白,逐渐养成了节约开支的良好习惯。占号工赵立斌不但把卡片上30余种材料单价全部记了下来,而且还落实在了工作中,成为队里名副其实的“节支明星”。
去年以来,冀中股份进一步完善了区队班组考核办法,进行岗位核算,既考核安全、任务、质量,也考核物料消耗、设备损耗等可控成本。与此同时,冀中股份还专门建立了岗位增值项目与员工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基层单位拿出工资总额30%与岗位增值项目挂钩,机关部室拿出50%奖金与岗位增值项目挂钩。仅去年上半年,冀中股份就完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操作创新项目200多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减少了设备资产占用,盘活了固定资产。
“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一切措施和方法,都必须紧盯效益不放松。”祁泽民说,从当前形势看,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要拼效率、拼成本、拼管理,谁能顶住市场的压力,谁就能生存下去。“企业要生存发展,只能向管理要效益,调整市场观念,变革不适应市场的做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冀中股份各单位眼睛向内,强化管理,苦练内功,把挖潜增效贯穿到方方面面,融入到安全、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每个环节。围绕这一主题,冀中股份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市场格局,强化市场营销,做到“无中生有、有中争新”。2013年,冀中股份精煤产量同比增加7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