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千家万户的平安

19.10.2015  12:20

  江西日报记者 杨 静

  平安,是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法治为引领,积极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江西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2014年,全省未发生重特大的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和刑事案件。今年上半年,全省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6.08%,人民群众对政法单位满意度达95.99%。在2014年度全国综治考评中,我省在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综治工作优秀省的基础上,以96.61的高分位居全国第一。

  平安江西,名副其实。

  以民心为标准,“平安”变“长安

  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无疑是检验平安江西建设的最好标准。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民心民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安民利民作为“第一选择”、把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努力使平安江西建设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针对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我省各级政法部门不遮、不捂,敢于“揭盖子”,依法严厉打击,开展了“利剑”、反盗窃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等突出违法犯罪,及时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要案件,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涉车类盗窃、盗窃电动自行车等案件均大幅下降。

  今年1至9月,全省共立八类严重刑案4146起,同比下降12.4%;排查发现社会治安重点地区192个,并逐一明确整治的牵头部门和整治期限,实现了由乱到治。

  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发源地,也是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将维护稳定的防线建在基层,就抓住了维护稳定的“牛鼻子”。

  一条板凳,这一头坐着村干部,那一头坐着村民,赣县的“板凳”家访,正是用这样拉家常、问冷暖的方式,把问题、矛盾发现和解决在家门口。近年来,我省充分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的优势,积极探索构建覆盖城乡每一个社区、村(组)和各部门、各行业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等有机结合,既关注百姓家长里短的“小问题”,又及时化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各种新型矛盾纠纷,让老百姓不跑远路、不花钞票、不打官司、不伤感情,就地解决问题。

  “政策一出台,问题跟着来。”为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矛盾,各地广开“纳言”渠道,让群众意见“上浮”。在重大事项上,各地采取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等措施,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每年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多“来之于民,为之于民”。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作决策、上项目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重大决策项目基本做到“应评尽评”。今年1至9月,全省共对573个重大项目进行了评估,有效减少了因决策不当可能引发的不稳定事端。

  以创新为动力,破解难点问题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平安江西建设“跳出常规”,着力破解“顽症”,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江西经验”。

  医疗纠纷因其调处难、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成为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社会问题。为依法治理“医闹”问题,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我省将解决“医闹”纳入平安江西建设的重点,去年,我省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性医疗纠纷处理法规——《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有效遏制了医疗纠纷中“大闹大赔”和“信闹、信访、不信法”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今年又通过开展首届省级平安医院创评工作,强化医疗纠纷源头预防,有效推动医院内部管理。

  针对“校闹”,我省积极开展地方立法,推动此类问题纳入法治轨道解决,“校闹”发生数同比下降52.4%。

  针对“狱闹”,我省建立健全罪犯死亡防控机制,强化依法解决力度,“狱闹”发生数同比下降23.5%。

  针对影响鄱阳湖区安全稳定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我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17处重点水域、462处治安隐患进行依法治理,并通过开展情感联谊、治安联防、纠纷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建,实行鄱阳湖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实现湖区连续12年平安无大事。

  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延伸管理。去年,我省创造性地在全省交通系统在建工程项目推行民工工资管理八大机制,实现农民工工资“零拖欠”,今年又启动了铁路工程建设领域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源头治理,并在全省推广。

  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戒毒康复人员等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再犯罪高发人群,对这些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这些特殊人群,我省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实行地方与监所无缝对接,出台特殊政策措施,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这些均为全国首创。最新数据显示,我省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分别控制在1.47%和0.037%,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数。

  以信息化为引领,构筑平安大网

  轻点鼠标,盗车贼行动轨迹被大屏幕牢牢锁定;屏幕亮起,危化品生产隐患被及早发现;警报一响,提示小区里可能发生入室侵财案件……

  按照科技引领、信息主导的思路,我省推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在平安建设中的深度应用,一个攻守兼备、动静结合、实战高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经形成。

  用监控摄像头打造的“天网”,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安”。目前,全省数以万计的“天网”视频监控探头遍布城乡,“地网”正在向商铺、学校、医院推进,织就了一张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视频监控网络。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广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努力实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办事服务网上管理、工作过程网上监督、责任目标网上考核。已建成20636个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录入重点人员、场所、出租房等各类信息近百万条,构建起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智能社会管理信息平台。

  大数据、云计算等也成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的“法宝”。今年,全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云平台建成,初步实现了矛盾纠纷网上录入、网上预警、网上化解、网上交账,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整体效能。

  去年,网格化管理在全省全面启动,全省所有城市、农村社区实现了网格化管理,配备了2.56万名网格员,构筑起精细化、数字化全新治安防控体系。

  无所不在的“网络”,将平安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省县(市、区)平安创建达标率达91.2%,乡镇(街道)平安创建达标率达86.2%,村居(社区)平安创建达标率达87.8%,5000多个村委会、居委会实现了零发案、零犯罪、零事故及矛盾零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