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五年决战同步小康提供“农机动力”

23.06.2015  13:12

  ●刘海滨甘军根

  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为便捷的途径。笔者近期深入百姓家庭,走进田间地头,收集到了当前农业机械化切实存在的农机买不起、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等系列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究其原因,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有限。“农机价高,买不起”这些话透露出许多农民的无奈。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市、县财政没有配套资金,导致补贴资金总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再加上“先购机后补贴,先到先补、补完为止”的购机补贴方法,易使农民担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到位。二是相关配套能力不强。机耕道滞后的现状,让农机遭遇“出行难”;农村土地流转率偏低,使大型农机大片作业受限而“无法用”;信息不畅通,农机“吃不饱”,作业量无法得到保障;农机大户或合作社大量农机具由于缺乏农机库房,只能露天存放,风吹日晒雨淋,影响农机性能,缩短使用寿命,农机“住房难”;各类高性能农业机械装备的农机维修服务跟不上,农机“看病难”。三是社会服务领域不宽。许多农机服务项目局限于田间作业,新领域拓展较为缓慢,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农村经济新需求。机插和机烘还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机插平均水平只有13%,低的只有3.4%,机烘就更低。油菜、花生、蜜桔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四是农机专业人才缺乏。全省农机部门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有的县(区)甚至几十年没有新的农机人才引进,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的农机站人员基本没有参加过培训,综合服务能力与农机化发展不协调,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机化事业发展。

  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要求,应该坚持“四个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为我省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目标提供“机械动力”。

  着力加大财政政策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结算进度,像支持工业一样支持农业机械化,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切实解决农机“买不起”问题;制定适合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的具体金融信贷措施办法,解决农机“贷款难”;积极争取实施机具库棚建设补助试点项目,国土部门应在建设用地上给予倾斜支持,切实解决农机“住房难”问题;制定春耕、夏收夏种等重点农时季节的农机燃油、用电补贴政策及农业机械以旧换新的政策,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

  着力实施农机推进工程。在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项目建设中,捆绑投入,同步考虑农村机耕道路建设,解决农机“出行难”。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解决农机“无法用”。建立能满足“小修不出片、大修不出县”要求的区域性高新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努力打造集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技术培训、作业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水平高、规模大、服务优的农机4S店,解决农机“看病难”问题。

  着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借助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发挥好市、县农机局网站的功能,做好机具供需、作业进度、作业价格等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及时为广大农民、农机手和农机企业免费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引导机具有序流动作业,解决农机“吃不饱”问题。着力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加强现有农机系统人员的培训,引进培养农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开展农民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支年龄层次符合要求、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机操作人员队伍,解决农机“不会用”问题,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作者单位:抚州市政协)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