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仍有机构能以“中国”名义圈钱

15.03.2014  12:43

要清除“假国字号”这条灰色产业链,一是要彻底厘清政府与各类民间组织的关系,让民间机构真正回归民间,切断狐假虎威的操作空间;二是理顺民间机构的管理体制,严管那些在境外注册、内地圈钱的“假国字号”。

又见“假国字号”忽悠人。“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听起来与国务院授权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很像,其实它只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企业。

这家企业做的“生意”,一是拉内地中小企业、商人成为他们的会员,明码实价:“副会长,20万元一届;最高级别的常务副会长,50万元一届”;另一个生意就是租用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场所举办活动,请来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与会员合影,颁出各种奖项,借此敛财(据《中国青年报》)。

假国字号”拉大旗做虎皮,做“合影”“颁奖”的灰色生意,当然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其实,早在2011年,国资委外事局就专门辟过谣:国资委与“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及其拟举办的活动无任何关系,但时至今日这个“假国字号”还一直兴旺。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违法监察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对涉外组织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约束。如果有香港注册的证明,不算非法组织,那我们就很难以非法组织的名义进行取缔。

其实,打着“中国”的名义圈钱乃至行骗,类似机构还有不少。为什么这个问题反复被曝光,被澄清,却无人能管呢?

首先,过去政府各种评比、评优泛滥成灾,这让形形色色的山寨奖有了“群众基础”。好在去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经明确:“除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有明确规定的外,其他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一律予以取消。”政府带头不评奖,才能在根子上断这些灰色“颁奖生意”。

其二,还是因为改革不彻底,各种行业协会、学会与政府关系复杂,有的还狐假虎威、浑水摸鱼。这在京城形成了海量的“国字号”市场,真真假假的“国字号”之间呼朋引伴,执法机关难免投鼠忌器、缩手缩脚。

比如,有的“国字号”是假的,但有时请的“老领导”却是真的。这给工商、民政、公安依法取缔、打击这种“灰色产业”很大压力。目前,现职领导干部都在厉行轻车简从,那么屡屡出现在一些“假国字号”颁奖仪式上的退休官员,也当受到约束。

第三,各政府部门应协同执法、形成合力。比如,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团都应依法登记,但像“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这种在香港注册的企业,不经过民政部门备案就不能在境内运作,民政部门当然应主动执法。此外“促进会”的官网居然获得了ICP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的备案信息,该网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性质为“企业”。首先“促进会”作为境外机构,没获得民政部的备案,就不能在境内活动,更别说办ICP备案了;其次,既然明知它是企业,为什么还能核准其网站域名后缀是代表非营利机构的org?

要清除“假国字号”这条灰色产业链,一是要深化改革,彻底厘清政府与各类民间组织的关系,让民间机构真正回归民间,切断狐假虎威的操作空间;二是理顺民间机构的管理体制,严格监管那些在香港注册、内地忽悠骗钱的“假国字号”。

(作者系法律工作者)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