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号脉

02.12.2015  11:43
原标题: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号脉

  原标题: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号脉

  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行动“国培计划”,覆盖面广,但培训质量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尤其是农村教师培训效益问题有待解决。

  ■杨润勇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作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大举措,国家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主要面向农村教师的培训行动——“国培计划”。据统计,目前已经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基本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全覆盖,为广大农村教师创造了宝贵的培训机会。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成绩与效果是主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提升330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教师培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切实提升其实效是时下最为紧迫的任务。经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农村教师培训的相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教师培训效果欠佳

  “农村味道”不浓。农村教师的培训是国培计划的重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国遍地开花的培训活动,从培训形式到培训教师的遴选、管理都还存在着追求“高大上”和“脱离农村”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培训活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农村教育的突出特点,特别是不能适应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和特殊性。如各地较多运用的长时间、集中办班方式,由于培训时间较长,离家较远,很多老师难免“身在培训心在家”,教师分心多,培训效果自然受到一定影响。多数培训主要采取专家演讲的“授课方式”,但授课教师很多并不熟悉农村教育,也不了解农村教师,往往偏重理念、知识,较少顾及农村教师最看重的“方法、技能”。大班集中的上课方式,很难顾及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不能避免“听起来很好,却不实用”的问题。在对城市学校的观察“学习”环节,农村教师难以深入其中,除了感受城市学校办学条件、资源、团队与农村学校的巨大差异外,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很大程度上只是“走形式”。诸多培训行为和方式,都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村“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参差不齐”的实际,没有照顾到农村教师多层次的需求和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少了些“农村味”。缺乏“农味”,参训教师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降低了培训效果。

  “问题意识”不强。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有国家层面的课程要求。但是,相当多的培训团队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因而并不十分了解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把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实际水平,一些培训者想当然地概而论之。问题意识缺乏,导致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准确的定位,抓不准培训教师水平提升的临界点,课程内容安排难免“多、杂、泛”,无法贴近农村课改、农村课堂。不清楚农村教育的问题,抓不准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培训活动就回避了主要矛盾,就丧失了起点,偏离了培训的正确道路。

   什么在制约培训效果

  “含金量”不高。无论培训的内容还是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实际、不实用的现象。表现在培训过程的种种“不专业”现象。在目标定位方面,偏于“虚、大、空”。培训课程设计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影子,有些环节摆样子、凑内容;培训专家的教学内容,缺乏共同备课和规范要求,教学中往往各唱各的调,不仅缺乏整体性和互补性,也往往容易跑偏、走调。农村教师普遍薄弱、直接关系专业成长的教育科研内容的培训,没有得到重点对待,缺乏科研方法方面的具体指导,受训教师得不到“真功夫”。教师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没有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就没有专业化管理,培训就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

  “长效性”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绝不是一两次集中培训就能彻底解决问题的。相对于集中培训的设计安排,对受训教师的跟踪指导流于形式,在某些地区这个重要的环节只是在培训方案中出现,实际操作中干脆省略不计。集中培训“一锤定音”,忽略教师训后的跟踪指导,是对教师水平提升的“简单化处理”,不利于教师消化吸收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也是制约培训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