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为官者不任性避事方能生活出彩

06.03.2015  21:40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提“为官不为”,引起代表委员的强烈关注和热议。(3月6日新华社)

  平常年两会治理不平常事。进入2015年两会以来,“带电高压线”、“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等反腐热词受到关注,体现人们对反腐倡廉建设的肯定和殷切期待。尤其是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一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讲话,更引发代表委员热烈掌声。这是对当下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机制,为官者该怎样使用手中权利,为企业提供便利,营造更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表述,柔中带刚的告诫,清晰指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是用法律制度管住另类乱作为腐败行为,治理“懒政”、“怠政”不作为现象,反映出反腐新目标新措施。

  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打虎”、“拍蝇”、“猎狐”、“巡视全覆盖”多措并举,查处了一批贪污腐败份子,使过去“舌尖”、“车轮”、“三公消费”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应当看到,通过“刮骨疗毒”式反腐行动,在治理乱作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但是,之前的反腐是对已经存在腐败行为进行了处理,完成了“不敢腐”阶段性任务,还没能真正堵住腐败的“口子”,就如许多代表委员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四风”问题出现了“变种”,从原来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变成了“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

  可以说,“避事”、“躲事”、“不干事”的“歪风”存在,就像慢性传染病,不仅影响战战斗力,挫伤士气,更让民众诉求找不着门,找不着人,诉求无处表达,既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又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个别“走读干部”、“走神干部”,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这种不在状态的官员,表达出反腐依然任重道远的警示信号,应从健全制度着手,完善制度“治本”机制。

  坦率说,“为官不为”现象与“为官不易”心理相关,根源就是一些官员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属于平庸世故、耍奸溜滑之辈。这些人,看似整天忙忙碌碌,实际上,做了些空洞、无关紧要、没有实际效用的鸡毛蒜皮之事,一旦遇到该说、要说的话,不是敷衍塞责,就是“沉默是金”;遇到该办、要办的事情,不是推诿扯皮,就是得过且过,只想捂着乌纱帽混日子凑时间,丧失了拎着乌纱帽搞改革的勇气,总拿“不易”搪塞“不为”,实则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满足于当“太平官”。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两提“为官不为”,要求各地各部门出实招、治懒政、求实效。即是刮起对为“官不为”者开始“真追究”的正风,此风携带着明确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将对“为官不为”的官员进行责任追究,狠刹变种的“妖风”。

  曾国藩曾说,“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为官不为其弊更甚于贪腐,作为一名官员,应当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循职业道德准则,勤恳、踏实工作,唯此,才能让人生活得出彩。

  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