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莫以“学霸”“称“英雄”

13.08.2015  12:57

  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日前因涉嫌受贿,在北京市一中院受审。此人的特点是好学,是学霸,学海无涯,突飞猛进。沈培平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在云南教育学院拿到中文系的本科学历,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学习后,马不停蹄又跨界获得了一个北师大自然地理学的博士学位。这之后更快马加鞭,5个月后就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学历的获得是时间与精力的双重付出,这是一个辛劳拼搏的过程,也是一个努力进修的过程。如今,学历已经被部分官员“快餐化”,不再有不计其数的挑灯夜战,也不再有背水一战的刺股悬梁,有了行政职位和金钱资本,一个学历或职称分分钟就能搞定,果然是羡煞一派苦读学子。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自古文人壮志难酬的感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等级与从政水平开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至今,晋职升迁甚至都急需“学历”助一臂之力。对学历的过分推崇已经开始慢慢扰乱政治生态,而当学历仅仅成为了筹码,它带给官场的将是一种变了质的“文气”。

  学而优则仕是们的优良传统,虽不一定每一位文人志士都能在官场大展身手,但绝大多数官员却都具有一定的文笔功底,业务能力的需要使亦文亦政的两栖人才更容易扎稳脚跟,也更容易有所作为。为政与从文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说却尽人皆知的“秘密”,不管是真是假,不管含金量高还是低,“学历”作为晋升的阀门被疯狂推崇,这也使得一派官员为了这一“潜规则”忙碌奔波。

  无独有偶,前阵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明确“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干部,彻彻底底与政界划清了楚河汉界,避免了评选过程中的非学术干扰因素,这是一个根本改变,也是一个质的飞跃。不少党员干部热衷于在文学领域“跑龙套”,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没干好,却妄图用这种手段为自己贴金,在为政之路上他们着实跑偏了。

  诚然,学历高低对官员作为有着很深的影响,良好的文化底子有助于帮助官员更好的吃透理论精神,在处理政务时有更严谨的思维逻辑,在上下级传达时有更精准的表达叙述。但归根结底,党员干部的根本任务还是全心全意解民忧、达民意,百姓评判官员不会因为头上多顶着几个学术帽子就高看一眼,更重要的还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业绩。

  学历相对于党员干部,是辅助,而不是全部,倘若本末倒置,则会破坏官场生态。我们从不反对党员干部在文化修养上不断进修,但应该处理好从文与从政的关系,文化是助推力,而不是垫脚石,正确把握好二者关系,理性权衡好二者轻重,才能成为一个有良知、有文气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