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11.04.2014  17:45

熹园美景。

时至今日,“廉泉”依旧池影苔痕,水流潺潺。

福建武夷山朱熹讲学地武夷精舍。

传统的迎亲队伍走过婺源县紫阳镇文公阙里牌坊。

婺源县紫阳镇内,一代理学大师朱熹的二、三世祖居住地遗址上,修起了一座园林,名曰“熹园”。荷塘曲径、石桥回廊,亭台轩榭、古木参天。每当夜幕降临,园内景致在声、光、电的映衬下,恍若当年,而园内的一场实景专题演出《熹园惊梦》更是让前往观赏的游客震撼不已。随着剧情的深入,台下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的小游客忍不住诵读起《朱子家训》来。孩子的父亲杨思华自豪地说,虽然已经移民海外三代了,但在家庭教育中,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为主要内容的《朱子家训》,一直在很多海外华人家庭中代代相传。观众席上,除了众多外地游客,也有不少本地市民。对此,婺源朱子实业有限公司文化策划总监汪萍俊介绍说,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壮大,诸多的外来价值观念必然会冲击纯朴的乡土文化。之所以开放园林让本地人免费观看园中展览和演出,就是要让大家不断重温《朱子家训》,弘扬传统文化,这也正是《熹园惊梦》专题演出的投资出品人江亮根的初衷所在。

圣贤桑梓 文公阙里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从十九岁荣登进士,直至官任秘阁修撰、焕章阁侍制侍讲,居天子之侧,因直言上疏而仕途多舛。面对南宋半壁江山危局,官僚贪污淫虐、专任己私,社会欲望横流、道德沦丧,朱熹极力宣扬“存天理、灭人欲”、“言忠信、行笃敬”等理学主张,奏请朝廷“恤民”、“省赋”,要求宋宁宗赵扩“下诏自责,减省舆卫”、“以慰斯民饥饿流离之难”,触怒帝王。其“五十年间,历事四朝,任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就被撤去职务,其理学也被斥为“欺世盗名,不宜信用”的“伪学”。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在忧愤中离世,享年71岁。朱熹身后,封建统治者按自己所需,将其理学中有利于封建纲常的伦理道德,经过片面强调和制度化,演变成了对人民的“忍而残杀之具”。死后的朱熹荫荣连绵,被诏谥“”,尊称“朱文公”,升“先贤朱子于十哲”,列位于汉唐诸儒之上,享春秋祭祀。婺源也被诏赐“文公阙里”。“程朱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科考取士的唯一标准。

在朱熹71岁的生涯中曾两度返乡祭扫祖墓、拜望宗长、讲学授徒、作文赠书,足迹遍及故里并留下许多佳话。在婺源紫阳镇东门大桥南端旧城墙下,有一个两米见方的长方形泉池,旁有石刻曰“廉泉”,为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朱熹首次返乡所题。时值初夏,朱熹与门人郊游行至此处,见一池清水由石缝间淙淙涌出,屈膝畅饮,凉洌甘醇。“早涝不盈涸,风摇亦不浊”的甘泉,令初登仕途的朱熹激情难平,挥毫题下“廉泉”。时至今日,依旧池影苔痕,水流潺潺,滋润着这一方土地。淳熙三年(1176年)阳春三月,时隔26年后再回婺源扫墓省亲。在文公山四世祖母墓周围,按八卦方位排列亲手栽下代表“二十四孝”的24株杉树,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径3.43米,被誉为“江南杉王群”。

元至正元年(1341年),在朱熹故居城南明道坊,诏立“徽国文公之庙”,世人称“朱文公庙”,历元、明、清三朝,屡遭兵燹与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惜毁于“文革”期间。如今朱熹祖居房舍已不复存,唯祖建“虹井”尚在。井圈呈六边形,内径1米,深逾5米。古人确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故婺源县志中载有这样一段传说:宋绍圣四年(1097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婺源此井中亦紫气贯天。故人们称此井为“虹井”。如今在“虹井”,仍见巨碑镌刻有朱松所写的铭文:“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明人汪伟赋诗虹井,咏叹朱子义理之学。其诗云:韦斋当日浚源深,一日虹光出井阴,道学上传洙泗远,余波千载淑人心。

理学渊源 相沿不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二度返乡时,在滕家居屋方塘旁写下的《观书有感》。朱熹一生严于治学,格物致知。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于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学识渊博,著作多达70余部460余卷,仅收录于《四库全书》的就有40余部。朱熹关于“宇宙生成论”的精彩表述、“生命起源论”的朴素唯物思想,比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的类似看法整整早了600年。朱熹发现雪花六角形的“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相关言论,也比西方天文学家开普勒要早约500年。

朱熹崇尚修身养心、实践躬行,严谨治学、阐扬义理的为学遗风,深深地影响了其后数百年的读书人。朱熹一生创办书院27所,弟子达数千人。其先后两度返乡,居留达数月,在故乡的县学、书院及乡友的书斋,多次举行讲学,邑内学子纷纷从学。常年在外讲学著述的朱熹还以书信的方式,为故里学者释疑解惑。其中,仅与程洵流传于世的书信就有数十封。程洵、李季礼、滕璘、滕珙、汪幡然、汪次山等笃志朱学,以“吾辈居文公乡,熟文公书,自是本分之事”,致力阐扬朱子义理,史有“登其门者,如出文公之门”的赞誉。

宋末元初的著名经学家胡一桂,曾四次入闽,遍访江南名儒熊禾、刘泾等切磋论学,以朱子易学本易为宗,发先儒“未发之蕴”、阐“未尽之旨”,编撰《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等著作,皆被收录《四库全书》。婺源考川人胡炳文,父子两人皆师从朱子裔孙朱洪范,与族侄创建“婺源明经书院”,广授门徒逾千人,倾心传播朱子理学,四方学者竞相云集婺源而访之。传世著作有《云峰集》、《四书通》、《周易本义通释》、《诗记解》、《书集解》、《春秋记解》等。程复心、汪炎昶、戴铣、游震得、江永等一大批后世学者,皆以朱子为宗,著书立作,丰富理学内涵,为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朱熹刚直不阿、清正廉直、洁己爱民、忧国忧民的为官遗风,也深深地影响着婺源的仕林贤达。《婺源县志》载:“婺源贤才间出,士大夫多尚高行奇节。”以朱子理学之长而致仕者,多为视国为家、爱民如子,敢于仗义直谏、抨击朝弊的忠节耿介之吏,甚至是“死谏”的刚烈之士。因刚正直疏遭罢免或辞官归乡,而载入《明史列传》的就有“四詹”(詹同、詹徽、詹绂、詹希原)、“二余”(余懋学、余懋衡)、“三潘”(潘珍、潘旦、潘士藻)、“七汪”(汪睿、汪同、汪奎、汪舜民、汪文辉、汪元锡、汪应蛟)等20余人。最为悲壮的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太监刘谨专权,恣意朝政,官拜翰林院庶吉士的婺源桂岩里人戴铣无惧奸宦,上言直疏,被廷杖除名残害致死。

朱熹“同天人”、“合内外”,注重“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为世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最美乡村”婺源。已连续5年来婺摄影采风的詹姆斯·李,在上海某高校执教8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惊叹道:“良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民居村落,与油菜花海交相辉映,这样的景致是独一无二的!”朱子理学认为天地之理为人与物的共同根源,所谓“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不杀胎,不歹夭矢,不覆巢,此便合内外之理”。人类要尊重自然,与万物互为一体,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这样的环境伦理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婺源人。于是,就有了“杀猪封山”、“净河养德”的古训,于是,就有了今日的山川林木葱茏、江河溪流潺潺之美景。婺源先民在择居时,也信守“天人合一”的理念,借山水来布局,“相其阴阳向北,察其山水形势”。其依山者傍山而建、临水者沿水而居。民房村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于是,也就有了今日这山川群峦秀丽、水口绿树成荫、村落粉墙黛瓦、民居戗角飞檐的乡村田园风光。

源头活水 润物无声

婺源人以“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恃,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信守朱子“敦伦重义”、“以义取利”的婺源徽商,不惜重金投资助学、修路架桥,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把传承与弘扬朱子文化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被尊称为“儒商”。

徽州砖、木、石三雕深受朱子理学的影响,内容多为弘扬“忠、孝、节、义”等传统伦理道德典故,也影响着艺人们的自身修养。今年49岁的俞有桂是汪口村人,自幼倾心钻研徽雕技艺。上世纪80年代初只身前往老徽州诸县、福建浦城、广东顺德等木雕繁盛之地,博采众长,吸收制作工艺及经营理念后返乡创办企业。从1988年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集生产、观摩、鉴赏于一体的徽派园林式龙头企业、江西省工业旅游示范企业,俞有桂始终谨记“知本思源”、“敦伦重义”的朱子遗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毫无保留、倾力传授,先后培养木雕传承艺人200余位,带动1600多人走向富裕,累计捐助120余万元用以社会公益事业。2012年6月他作为全省唯一代表,摘得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朱熹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其一始祖朱瑰戍守婺源“官制茶院,督其征赋,子孙因家焉”。朱子尤喜饮茶,曾亲制茶礼,倡导“以茶修德,用茶可以明伦理”。晚年朱熹受“庆元学案”所累,凡应亲友索邀题匾赋诗,为了不危及亲友,皆以“茶仙”署名。朱子“以茶修德”的遗风一直影响着婺源的茶俗茶礼,以至于茶人。2009年8月,江湾镇上坦村的孙新坚以全省理科第二名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然而7200元的学杂费却让这个贫困的家庭苦恼不已。这天,一位陌生的过路客走进孙家讨要一杯茶水解渴。婺源人自古就有以茶待客之礼,主人赶紧取出自产的好茶相奉。泡茶、饮茶、续茶,一番细谈之后,过路客留下1万元现钱和手机号码,还表示每年都要资助孙新坚,直到其完成学业。陌生人就是婺源县鄣公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彤。在他的支持下,贫寒学子孙新坚顺利地走进清华校园,还在2009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时,排在大学生方队前列,迈步走过天安门广场。近年来,禀执朱子“以茶修德”的黄彤在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已累计捐赠达80余万元。

在斥资逾一亿元、占地1.7万平方米,集砚台生产、参观、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观光园里,大型专题演出《熹园惊梦》让观众震撼不已。谁也想不到,如此精彩的演出,其演职员竟全部是婺源朱子实业有限公司的普通员工。《熹园惊梦》讲述一位台湾大学生找寻理想中的净土,探求人生的真谛,来到“文公阙里”,入梦熹园邂逅圣人朱子。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交流中,终于在净土婺源参悟到“天人合一”的真理。已在婺源安了家的外地员工陈文海说,饰演这位大学生太有感觉了,自2006年初次踏上婺源,古朴的民风民俗、深厚的历史底蕴,已让他从骨子里恋上了这“最美的乡村”。

余定梅今年27岁,她白天是公司销售部的副主管,晚上登上舞台则是一名演员。她与负责灯光控制的丈夫一整天都工作在公司,两岁的孩子只能交由母亲来照应。早上离开家,孩儿尚在睡梦中,晚上回到家,想亲亲孩子,听一声稚嫩的“妈妈”,可孩子却已入梦乡。对此,年轻的父母很有些愧疚。虽然一场演出每人只有30元的补助,但小两口却表示,作为年轻一代婺源人,能为弘扬朱子文化做些有意义的事是值得的!

45岁的罗凤珍,以精湛的刀工、娴熟的刀法,擅长业内人士轻易不敢碰的传统绝活《兰亭序》。多达60余个仅一厘米高的人物,或伏或卧、或坐或立、或远眺、或观弈、或品茶、或抚琴、或捧读、或捋须,造型不一、神情迥异,线条流畅、底板干净,皆以一次成型而无需打磨,为歙砚制作中上佳的极品。说到罗凤珍,江亮根很是唏嘘:当年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候,只有她一人坚守在制砚车间默默地创作。因其高超的技艺和良好的声誉,时常会有外省市的砚台商人欲出巨资聘其跳槽,屡屡被婉言谢绝。从艺20多年、有着良好职业操守的罗凤珍腼腆地说:如果说在业内已有些许的名气,也是受益于博大精深的朱子文化的熏陶,她无法离开浸润着先贤文化的这方沃土,她知道自己的根在这里!

从最初的学徒从业,开小门店,到买下步履维艰的国营工艺雕刻厂、到注册“朱子”龙尾砚商标,创办婺源朱子实业有限公司,到被评为“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再到综合性文化产业“熹园”的成功运行,产品远销海内外,资产总额已近2亿元。江亮根坦言,赚钱不是他唯一的追求。去年12月6日,婺源县朱子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熹园举行。作为婺源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江亮根愿甘当弘扬婺源朱子文化的铺路石,通过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等模式,竭力于传承朱子思想,弘扬朱子文化,让外界更好的了解朱子故里婺源。(张卫国 文/图)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