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坚守为民理念 河北灵寿最美县委大院赢得赞声一片

03.03.2014  17:24

  红瓦白墙的低矮平房是大院独有的“风景”。长城网 赵晓慧 摄

  经过60年的风雨沧桑,大院墙体多处出现裂纹。长城网 赵晓慧 摄

  长城网3月2日讯在河北省灵寿县古城西路51号,有一所古老质朴的院落,透过周围的铁艺栅栏,可以看到一排排红瓦白墙的低矮平房,剥落的墙体和不时出现的裂纹无一不在诉说着它的古老和沧桑,与周围鳞次栉比、宽敞明亮的城市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就是这样一处场所,却被当地人誉为“最美”。这座院落不是别处,正是灵寿县委大院所在。

  之所以被称为“最美”,包含着当地群众对党政机构艰苦朴素作风的期许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期盼。而大院也不负众望,60年来始终践行着党的优良传统,坚守着执政为民的理念。

  “ 最美”大院走过60年风雨沧桑

  “几十年了,大院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在大院工作了28年之久的原灵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和韵向记者介绍,自上世纪50年代房屋建成到现在,除必要的屋顶维修和墙体粉刷外,大院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整修后的模样,但房子的墙体和根基还是50年代的东西,这样算起来,咱们的大院已经经历了60年的风雨沧桑。”原灵寿县政协主席赵景春说。

  在县委组织部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内,两个科室的6名工作人员正在办公。在他们的头顶上方,盖房之初所用的苇席已经变黑发霉。入职两年的聂豆豆告诉记者,刚来县委大院时自己也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吃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里的吃惊没了,更多的是对大院接地气儿的欣赏,“只要给老百姓办实事,在哪儿办公都一样。

  因为房屋老旧,负责维修的赵永山一度成了大院最忙的人。“几乎在这儿工作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房顶上面突然掉下一块儿土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不过,他们对这些并没有过多要求,简单修缮一下,办公室他们接着用。”据悉,受地基下陷影响,赵永山所在办公室的窗户和防盗门已经变形,窗户和墙体处有着一个拇指宽的裂缝,即便是再冷的天,也不能关严窗户。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院总共有两进六排105间房屋,县委9个部门、160多名工作人员。他们一直“蜗居”在大院内。

   四次改建资金被“挪用

  灵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仅有2.2亿元,财力十分紧张。长期以来,也有一些人担心“寒酸”的县委大院会对全县的城市发展和招商引资带来不利影响,因而修建县委综合办公大楼的呼声一度很高。但历届县委主要领导都不为这些呼声所动,多次将筹集到的改建资金“挪用”到其它更需要的地方。

  “曾经有过四次改建计划,但最后都‘搁置’了,有限的财力全用到了关系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上。”原灵寿县政协主席赵景春说,最早的一次是1988年,当时已经征地15亩,打算新建县委办公楼,但最终还是根据县情将资金用在了改善民生上。随后的两次改建资金也分别被用到了修建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学校上。

  “最后一次是在2008年。县里筹资1300万元准备建设一座综合办公大楼,以解决办公用房严重不足的问题,但这一次计划依然没能成行。”赵景春说,改建资金最后被用到了发展农村教育上,解决农村学校的取暖问题。这一举动,使全县262所农村中小学全部用上了节能环保的供暖锅炉,2.3万名农村学生告别了煤炉取暖的生活,“土台子”、“泥孩子”也成为过去式。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