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举足够高贵,何须以“谢”衬托?

18.08.2015  13:33

  一名10岁左右女孩掉进长江,两名施救者跳入江中,体力不支将要发生意外,又有两名施救者先后跳入江中,将要到岸边时,又一人跳下去帮忙救人。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中,几人因体力不支差点出意外,一人甚至为救小孩而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所幸经过20分钟左右的救援,所有人安全上岸。(华西都市报8月17日)

  持续将近20分钟的救援,终于取得胜利。可当大家都上岸歇了片刻,却发现被救的女孩已不见踪影。现场目击者称,小女孩被救起后一直哭,被一个年轻女子很快带离现场。“应该是她妈妈,三十多岁的样子。”“那么多人下水,小伙差点连命都丢了,她们连谢谢都没说一句。”目击者感到不平。

  但是笔者却认为,10岁的小姑娘在经历如此惊魂时刻后,如果还能够镇定自若的向大家道谢,那才是咄咄怪事。至于随后过来的女子将女孩快速带离现场,则更易理解,自家孩子落水当然要带去医院检查一番。惊惧交加之下,忙中出错,不难理解。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过份苛责于被救者和被救者的家人。

  固然,舍身救人,没得到应有的感激,会让英雄心寒,观者齿冷。但这只涉及事后的道德和人心评判,却不应有“值不值得”的疑惑。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舍身救人,本就是仁爱之心在危难时刻的第一反应。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施救者,在施救前会去考虑被救者会不会和我说谢谢这样的情况,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他人身处的危险。救人的价值,不由被救者的品行和表现来决定,义举本身就已足够高贵,何须一句“谢谢”加以衬托?

  被救者跪谢恩情,救人者受到表彰,是社会给予“英雄”们的肯定,既是对个人道德品质的肯定,也是对行为所蕴含的传统美德的赞扬。但这些与“英雄”们所付出的相对比,不过是细枝末节。在这里笔者不妨做一个大胆假设:就新闻中所述,如果5人中,真有一位或几位,在救人途中不幸溺亡,那么他们的在天之灵也必无悔于人生。笔者相信,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就在于他们平时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创造了多么打的价值,其最珍贵的部分恰恰是那种舍己为的奋然一跃。

  笔者认为,在看待这件事上,如果我们看到的如果是“值与不值”,那么收获的无非是“得失”和“算计”之类的狭义之仁。如果看到的是英雄义举,那么收获的则是“大义”与“仁爱”的传统美德。孰轻孰重,还需我们个人细细品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