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来赣途中创作《三毛流浪记》

25.08.2015  10:34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铁蹄所到之处,屠杀百姓,焚烧房屋,掠夺财物。京浦、京汉、浙赣、陇海沿线和长江下游一带,随处可见失去父母、流浪的儿童。儿童成了战争最悲惨的受害者。

  作为东南抗战大本营重要组成部分的江西,因处于后方与前线并相交替的抗战区域,成为本土和邻省儿童逃难的集中地区。记者查阅档案发现,为救助这些孤苦伶仃的难童,江西在全国最早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分会,加上省、县两级赈济会组织和一些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数以万计的难童在乱世中得以存活。

上万孩童在江西躲避战火获新生江西第一保育院院长陈庆云

  保育院带领师生4次逃难

  1939年12月,天气异常的寒冷,幼年的张婉华和家人在战火的驱赶下,投奔到位于永新县的江西第一保育院。院长陈庆云见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十分爱怜,对她母亲说:“放心吧,你就在这儿安顿下来,把儿女抚养成人就好了。

  陈庆云当即吩咐厨房为他们端来豆豉闷萝卜和糙米饭,又叫人铺好床。“在散发着稻草芳香的床上躺下时,我感觉自己就像经历狂风暴雨摧残之后幸存下来的小鸟。”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张婉华这样形容道。

  江西第一保育院成立于1938年5月1日,由江西省妇女界发起,首任院长是南昌女中附小主任熊珍。一个多月后熊珍因事离任,时任葆灵女中总务主任和私立南昌医院总务主任的陈庆云毅然辞去职务,临危受命成为第一保育院院长。

  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江西第一保育院回忆录(1938年5月-1946年12月)》记载,保育院最初在南昌西山万寿宫建立,当时设施非常简陋,而从浙江、江苏、安徽、广东、江西等战区抢救收容的难童就有275人,年龄大的有十四五岁,小的只有几个月,其中大多数是孤儿。

  1938年6月底,因马当要塞失守,同时为避日机轰炸,陈庆云接手保育院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带领全院人员逃难,于7月5日迁往永新县。抗战八年中,陈庆云共组织全院师生进行了4次逃难和7次搬迁,到过永新台上村、拿山、永丰县城、六都滕田等地。在1945年的一次逃难过程中,全院突然痢疾流行,由于环境艰苦,缺医少药,一个月内就死了70多人。这是江西第一保育院最悲惨的一段历史。

  现居南昌的陈和曾经是院童,据她回忆,当年她患上严重的痢疾,几天之内腹泻到不能动弹。后来,老师从老乡那里弄到了一点糖和盐,加上草药煮水喂给陈和喝,一个星期后她病情好转了。

  省委党史研究室相关人士称,在江西,正是因为有不少保育院这样的难童救济组织,同日寇周旋“捉迷藏”,才使得不少难童在乱世中得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