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瑰宝 草原文明历史见证

07.03.2014  12:33

锡林郭勒盟元上都穆清阁遗址保护现场

赤峰市宝山一号辽墓牵马图

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遗址随葬陶器出土

考古专家对通辽市哈民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的鉴定

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遗址

锡林郭勒盟元上都遗址出土的琉璃筒瓦

通辽市科右后旗吐尔基山辽代墓葬出土的彩绘木棺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击鼓图(摹写)

乌兰察布市集宁路遗址出土的瓷佛像

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金面具

通辽市哈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半地穴式房屋屋顶结构

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胡人驯狮琥珀佩饰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的文物大区之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化遗产体系庞大。现已初步查明有各类文物遗址点2.1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处,其他盟市旗县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分布在草原地区的一些古代城址与墓葬逐渐被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物精品大量破土面世,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产群体。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拥有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1项,“七五”期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1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项,世界文化遗产1处。

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文明的历史见证。通过考古发掘手段对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发掘与展示,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草原文明的一个重要方式。

和林格尔汉墓

和林格尔汉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村。 1971年9月,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这座大型汉代砖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古墓全长19.85米,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三个耳室组成,平面呈双十字形,墓室以青灰色条砖平砌成穹庐顶,前、中、后室皆以方砖铺地,砖面书写有“子孙繁昌,富乐未央”八个大字。

这座墓葬早年被盗,棺木焚毁,尸骨仅存牙齿、椎骨、臂骨等,从破碎的陶器残片中,整理出土了罐、鼎、案、尊、耳杯等文物71件。但令人惊叹的是,在这座墓葬的墓壁及甬道两侧发现了颜色鲜艳的壁画,画幅巨大,内容丰富,共56组、57个画面,榜题250条,总面积有100余平方米。

全部壁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着重表现的是墓主人一生的主要经历,还描绘了与之有关的出行、幕府、人物故事、庄园生活、经史故事、忠孝祥瑞等内容。

前室主要描绘墓主人从“举孝廉”“”“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时”“繁阳令”到“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做官经历;后室南壁描绘的是一幅庄园图——庄园群山绿树环抱,坞堡、廊舍、栏圈、桑园、池塘、园圃以及马、牛、羊、猪等家畜无一不有,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庄园生活画面;中室南壁、北壁、西壁描绘有圣贤、忠臣、孝子、勇士、烈女等人物故事,其中“晏子二桃杀三士”“伍子胥逃国”“契母简狄”“京师节女”等故事共八十多则,除此以外,还画有青龙、朱雀、玄武、灵龟、白狼、白鹤、玉马等瑞兽图,使整个墓室充满了浓郁神秘的神学气氛;中室北壁还绘有宏大的乐舞百戏场面,内容有飞弹、飞剑、舞轮、倒立、对舞等杂技项目,所有表演者均是赤膊、束髻,肩臂缠绕红色飘带,人物造型矫健优美——这组画面完整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杂技发展的历史状况,与东汉张衡《西京赋》中对当时乐舞百戏的描写相吻合,说明东汉时期杂技艺术已经扎根于民间,在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以它广泛多样的题材、丰富翔实的内容、娴熟高超的绘画技巧,向我们展示了东汉晚期内蒙古地区的人文地理风貌,壁画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异常丰富,是我们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庄园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评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 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通辽市博物馆对之进行了考古发掘。

该合葬墓由墓道、天井、墓门、前室、东西耳室和主室组成。墓道为斜坡阶梯式,东西两壁绘有牵马图;天井近似于长方形,上宽下窄,前接墓道,后接墓门;墓门为仿木砖砌结构建筑,前室为长方形,券顶,东西两壁各有一个壁龛,门两侧绘有男女仆役与手持骨朵的侍卫,顶部绘有日、月、星、云天象图;耳室平面呈圆形,弧形门、穹庐顶,双扇木门对开;主墓室平面呈圆形,四周有弧形木板护壁。

随葬品主要出土于前室、主室、尸床和东西耳室:东耳室随葬有饮食器具,西耳室随葬有马具和一些仪卫明器,主室的随葬品主要放置于尸床和供台上,有金银器、玻璃器、银带、蹀躞带、玉器、木弓囊、铜器以及玛瑙、琥珀、水晶、珍珠等珍贵物品。

陈国公主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亲侄女,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一座辽代中期典型的契丹贵族墓葬,其墓葬出土文物之丰富,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保存完整,丰富多彩,为研究契丹社会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因此,该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

耶律羽之墓

耶律羽之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山。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赤峰市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

该墓葬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东西耳室和主室组成。墓道为斜长坡阶梯式,墓门由磨制精细的大型石构件组成,包括门额、门柱、门楣及两扇石门;甬道呈长方形,石条垒砌,抹有白灰面,残存有壁画;东西耳室位于甬道两侧,平面呈方形,穹庐顶;主墓室平面呈方形,室内四壁及顶部均以绿色琉璃砖砌筑,以大型琉璃砖封顶,装饰华丽。

耶律羽之墓规模宏大、装饰讲究,墓室整体以琉璃砖为建筑材料,坚固美观,墓内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金银器、陶瓷器、丝织品、车马器具、铜器、铁器、木器以及玉、玛瑙、水晶琥珀饰件等,做工精湛,许多文物在工艺和造型上都极具特色,以鎏金錾花银罐、盘口船带白瓷瓶最为名贵。另外,还出土了一方墓志,洋洋千余言,其中有关契丹与鲜卑关系的记载殊为珍贵。墓主人耶律羽之为辽开国元勋,东丹国左丞相,墓志铭中“其先宗分佶首,派出石槐”的记载将契丹族源之争一举定论。

耶律羽之墓的发现,真实地再现了辽代当时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高超成就,该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宝山辽墓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西与巴林左旗辽代上京遗址相毗邻,东接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自然村。 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墓葬位于宝山主峰阳坡之上,四边有辽代夯筑的茔墙,茔区内分布有多座辽代墓葬,从南至北较为规律地分为3排,中心位置有一个大型台式建筑。从建置规模上来看,此地当为一处契丹显贵家族墓地,此次考古发掘只清理了两座墓葬。

1号墓主人名“勤德”,年仅14岁,下葬于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此时契丹建国仅16年,因此,该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契丹贵族纪年墓葬。2号墓主人为成年女性,下葬时间略晚。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筑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和大型石椁室组成,墓室内都发现了大量精美壁画,内容有“贵妃调莺图”“织锦回文图”“高逸图”“降真图”等传统故事题材,画技高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个时代人物的行为风貌,具有浓郁的写实主义风格。

宝山1、2号墓葬壁画的发现,形象地展示了辽代社会早期高超的绘画水准,这对于深入探讨晚唐以后中国北方的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该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199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吐尔基山辽墓

吐尔基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 2003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通辽市博物馆、科尔沁左翼后旗文物管理所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

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耳室组成。墓道呈长斜坡式,长48米,墓道两壁用石块垒砌,墓门口有封门石,甬道中间有一道木门,两扇对开,门上现存有一把铁锁,已经锈死;主墓室近似于正方形,墓室为迭涩券顶,墓室四壁残存有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长方形,均有木门。

在墓室的后部放置有彩绘的木棺及棺床,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与凤为贴金,四周悬有銮铃。棺首有一小门,门上有一铜锁,门两旁各站立一人物,均手持骨朵,面向门而立,其长袍上团花、骨朵头、靴子均以金箔为装饰。彩绘木棺棺床为须弥座状,共8层,上部有镂空栏杆,栏杆上共有6只铜狮子,栏杆下悬挂有上下两排铜铃,中间部位有四只两两相对的金凤。彩绘木棺内还有内棺,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动物纹图案,棺盖两侧各有一对金凤在展翅飞翔,神态生动。

该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铜器、银器、金器、漆器、木器、马具、玻璃器以及丝织品等。铜器有钟、铜铃、牌饰、铜泡等,大部分为铜鎏金;银器有银盒、银筷、银壶等;金器有单耳八棱金杯、摩羯形嵌绿松石金耳坠、金手镯、金戒指、针等;漆器有漆盒、漆盘等;马具有包银木马鞍、马镫、带饰、牌饰等;玻璃器为一玻璃杯;在淤沙及棺上还发现大量的丝织品,墓主人身穿11层衣服。

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随葬品判断,吐尔基山辽墓规格较高,属于契丹贵族的墓葬,该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集宁路古城遗址

集宁路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巴彦塔拉乡土城子行政村。 2002年至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对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收获。

集宁路古城始建于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原为金代集宁县,当时是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进行商贸交易的榷场所在,元代属中书省管辖,为“”一级的城市。

此次考古发掘清理出一处完整的市肆遗址。这处市肆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房屋分布于十字街道两侧,均由正南北向多开间的房屋组成。房墙为土坯与砖混合砌成,靠近街道的部分有石砌台面,部分房间内有方砖铺砌地面,火炕、地灶、烤炉、石磨盘、大型陶瓮等生活设施均出土于靠近街道的房间内,原样摆放。这些临街房屋形制基本相似,开间较小,门道面街,比较空荡。

集宁路古城考古发掘的最大收获是出土了大量的元代瓷器,包括完整瓷器300余件,可复原瓷器标本4800余件。另外,在城址内还发现瓷器窖藏10处,其中,窖藏15出土釉里红玉壶春瓶1件,窖藏24出土景德镇窑青花高足碗6件,窖藏19出土瓷器40件,窖藏32、33出土钧窑香炉、龙泉窑三足樽等瓷器61件。这些出土瓷器涉及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定窑、耀州窑、建窑七大窑系,其中,窖藏19、24出土完整的7件青花瓷器最为珍贵,是继元大都后英房遗址、河北保定、江苏金坛、江西高安青花瓷器窖藏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集宁路古城还发现了钱币窖藏10处,出土不同时期的钱币总数达4万余枚,这些钱币用罐或皮囊盛装就地挖坑填埋,多成串穿在一起。集宁路古城城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房址、街道、窖穴、水井等遗迹基本上完整,房间内的水瓮、牛腿瓶、石磨、石臼等生活设施原样摆放,较为珍贵的金、银、铜、铁器以及瓷器、铜钱等便于移动的生活用品均以瓷瓮或其他装贮类工具掩埋于地下,保存完整,堪称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庞贝城”。

蒙元时期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贸易非常发达,位于古阴山以北农牧结合带的集宁路古城即是欧亚大陆之间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与桥梁,是草原丝绸之路南端最为重要的起点之一。古城内保存较为完好的遗迹以及大量的器物窖藏,再现了当时商贸往来的真实状况,折射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异常丰富。因此,集宁路古城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