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天下第一难事”破解之道 ——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工作探索

05.12.2013  09:31
      □本报记者  陶丽琴  唐蔚巍   通讯员  章晚华

  巴邱镇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子,近几年却因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热闹红火起来:每天车来人往,川流不息,几千名建设者在这里挥洒汗水筑坝建堤。

  与巴邱镇一样红火起来的还有库区罗田镇万台村移民陈和丽的好日子:搬进了三层小洋楼,住上了城里人一样的套房,不仅有自来水,还配建了卫生间,液晶电视、冰箱等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尤其是村里通往外边的路修好了,出行比以前方便多了。

  被誉为“小三峡”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目前江西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建设将淹没耕地3万亩,搬迁安置2.495万人。工程总投资99.22亿元,仅在移民方面的资金就将超过30亿元。可以说,移民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败。几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库区当地党委、政府精心组织,49个省直单位对口扶持,移民工作如期进行。今年9月1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移民搬迁历来是“天下第一难事”。如此庞大而艰巨的移民搬迁安置迄今为止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江西是怎样做到的?

  合理的补偿,需求被尊重,真心的帮助,激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移民搬得出

  水电建设往往伴随着库区群众的背井离乡,而国家的补偿安置与搬迁群众的期望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如何化解这些需求与可能之间的矛盾?

  “峡江移民的补偿有规定标准,还保证每个移民有0.8亩耕地。”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姚毅臣介绍说。党和政府对移民的理解和关爱使库区许多群众积极支持国家建设。

  搬迁工作千头万绪,为确保如期完成,库区峡江、吉水、吉安、青原、吉州等5个县区党委、政府把移民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机构,配备得力干部,全力以赴协调迁建中的矛盾,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移民任务占90%的吉水县推行“镇政府主导、村组为主体、县工作组协助”的“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了县级领导挂乡包片、县直单位包村包组、乡镇主体负责的移民安置体系。移民干部们以微笑的服务去感染移民,以诚恳的态度去打动移民,以大局的需要去说服移民。

  “刚开始试点时,县里派了5个工作组分散驻扎在村民家中,一人包几户,一家一家做工作,帮助解决问题,把最早少数村民强调困难、不积极搬迁的被动局面扭转过来。”吉水县委常委李长生说起那时的工作难度很有感触,“有的村民怕新建的房屋地基不牢固,我就与他签协议——房子倒了我负责。”正是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峡江县巴邱镇组建了政策宣传组、矛盾调解维稳组、建房建材协调组等若干个工作组驻村工作,推动任务在一线落实,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移民毛桂根计划在2010年农历春节前完成新房二楼浇筑,但苦于泥水匠工难请,该镇负责建房协调工作的陈宇副镇长得知后,主动向邻县联系并请来了泥水匠,帮助他顺利实现了水泥板浇筑计划。

  以人为本理念在峡江移民工作中贯穿始终。从移民决策、搬迁帮扶到资金管理,各地全部公开透明运行,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把移民新址、新村规划的决策权交给村民,由村民投票表决,在此基础上依据意愿选择定居点。

  合理的补偿,需求的被尊重,真心实意的帮助,为移民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项目资金对口扶持,搬迁让库区群众的生活前进了30年——

   移民稳得住

  走进峡江县巴邱镇蒋沙移民新村,只见村中“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一栋栋庐陵风格的小洋楼装饰一新,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环绕新村,花草树木点缀房前屋后,休闲广场等活动场所比许多城里的居民小区还要好。

  过去的蒋沙村山多地少,地势低洼,十年九淹,一直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65户村民大多住的是土坯房。村里只有一条崎岖的砂石路通往外界,遇上大雨天,摩托车也无法通行。当地曾流传“嫁人莫嫁穷蒋沙,嫁了注定苦哈哈”的顺口溜。

  如今蒋沙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较之以前有天壤之别。据镇长边克勤介绍,蒋沙新村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统一规划,建房标准高,居住面积大,最小的户型建筑面积都达100平方米;二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完全按城市标准建设,水泥路、自来水、下水道、绿化美化一应俱全;三是规划标准高,村庄统一按庐陵民居风格,按景观村打造。

  移民补偿安置资金有限,蒋沙村何以建得这么好?据了解,2011年7月,江西省作出对口援助库区移民的决定,要求省直单位挂乡驻点,把移民新村的路、电、水、学校、医疗卫生所和环境绿化等6件事办好。两个月之后,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和精心组织下,49个省直单位开展对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对口支援帮扶。蒋沙村正是在省农村信用联社的扶持下,村容村貌建得如同城市居民小区。

  据姚毅臣介绍,省直对口支援单位高度重视移民新村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了工作班子,制定了援建方案,派出了帮扶工作组,千方百计给项目、出资金,49个省直单位帮扶资金达1.83亿元,真心实意对口支援移民新村建设。

  省交通厅了解到当地移民新村修路资金缺口大的困难后,有针对性地制订扶持方案,出资1000多万元,修通了31条通往移民新村的路,还在罗田镇沙坊村移民抬田区新建一座“张家桥”,改建一座“枫林洲桥”,可连通3000余亩耕作区。省发改委在对口支援吉水县八都镇住歧移民新村建设中,注重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绿化美化与庭院经济相结合,功能设施与乡村特色相结合,全村水、路、电、网络、数字电视样样到位,学校、卫生所、村办公楼等配套设施建得美观大方,生产生活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一步到位。

  如今的峡江移民新村,个个都被打造成“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样板,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许多村民高兴地说:“搬迁让我们的生活前进了30年。

  补偿与发展相结合,安置与后期扶持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造血能力——

   移民能致富

  峡江工程建设给库区群众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宜居宜业,安居乐业。陈和丽告诉记者,村里过去人口多的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困,这次移民因为土地多,宅基地多,补偿也多,拆迁把穷的拆富了。

  家里置办得好了,发展的家底儿也有了,原本在上海打工的陈和丽不准备外出了。“男人打工去了,我们这里成了女人村,我准备把她们组织起来搞养殖。”她坚信,有这么好的条件,在家挣钱一定会比打工强。

  移民不仅让他们移出了幸福新生活,更迸发了村民发家致富、渴望迈向小康的新观念和新思维。

  “我们将立足于蒋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上山种植,下水养殖,致力于打造‘峡江枢纽第一村’,让贫困蒋沙迈向小康蒋沙。”这是新上任的蒋沙村村委班子对村民做出的承诺。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当地政府制定的移民工作方针。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仅完成了移民工作的一半,如何能致富才是关键。峡江县已经着手为蒋沙新村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水面养殖业、农家乐旅游、大棚蔬菜种植、花卉苗木培育、中药材种植、油茶种植及建立野生鸡鸭养殖基地等项目。种植井冈蜜柚和大棚蔬菜将获得农业政策补助,种植油茶和建立高效示范油茶基地也可争取国家扶持。

  吉水县也在为搬迁的移民绘制一张发展蓝图,县委常委李长生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县里已着手编制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注重对移民新村的项目扶持、产业扶持,帮助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强对移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增强移民就业能力,帮助移民进城区、进园区。

  “峡江移民采取开发性移民的方式,以移民搬迁为发展契机,既立足于补偿,更着眼于发展,把补偿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移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是峡江移民工作的最终目标。”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吴义泉向记者介绍说。

  目前,峡江水利枢纽工程113个移民安置点已基本建成,吉水县、峡江县的后期扶持规划已初步拟定,库区开启了后移民时代新征程。现如今,在各级政府和移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兴水惠民的新画卷正在峡江枢纽库区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