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打算将调查主导权转交荷兰 称无法建安全走廊

22.07.2014  12:22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20日在基辅发表声明称,马航MH17坠毁客机国际联合调查团已经成立。21日,荷兰专家团队抵达马航MH17空难现场附近,着手检查遇难者遗体。乌克兰总理阿尔谢尼·亚采纽克同一天说,约250名遇难者遗体已经被找到并移入火车冷藏车厢,最终可能移交荷兰方面尸检。亚采纽克认为,荷方应当主导空难调查。

乌政府称无法建安全走廊

廖中莱说,乌克兰政府已经通知国际联合调查团,坠机现场完全处于乌民间武装组织控制之下,乌政府无法在坠机现场为调查团建立安全走廊,也无法保证调查团在坠机现场及其周围地区的安全。

廖中莱说,有报告称,坠机现场及周围地区由多个乌民间武装组织控制,他们没有明确的领导人或指挥系统,这为调查工作的展开增加了难度。目前,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是唯一设法短暂进入了坠机现场的国际组织。

他还说,马方对国际调查人员被阻止进入坠机现场表示“深切关注”,认为当务之急是,让国际调查人员及搜救人员充分和无障碍地进入坠机现场。

廖中莱同时表示,鉴于有报道称乌民间武装组织已经获得黑匣子,马方要求这些重要的证据不被篡改并交到国际团队手中。此外,马方还对坠机现场的“不可侵犯性”遭到“严重影响”表示关注,要求能够立即进入坠机现场,并保证官员和国际团队成员的安全。

国际组织专家抵达乌东部

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21日证实,负责调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客机坠毁事件的首批国际组织专家当天抵达乌克兰东部城市哈尔科夫。

亚采纽克在基辅对媒体说,首批30余名国际组织专家来自荷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乌克兰政府将帮助这些专家进入坠机现场,为此需要建立人道主义通道。

他表示,乌克兰打算把马航空难事故调查权转交给荷兰主导的空难调查委员会,并将遇难者遗体交由荷方鉴定。

亚采纽克说,荷兰方面应当主导MH17航班坠机调查,乌方准备“把全部遗体运往阿姆斯特丹”。

鉴于荷兰损失最重,”亚采纽克说,“我们准备让荷兰担负国际调查的协调工作。

荷兰专家团着手检查遗体

荷兰专家团队21日抵达马航MH17空难现场附近,着手检查遇难者遗体。

这支由荷兰尸检专家组成的团队,21日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驻乌观察员陪同下抵达距坠机现场不远的乌克兰托列兹市火车站。

法新社报道员看到,专家们佩戴防护面具和照明灯,依次打开载运超过200名遇难者遗体的列车车厢。

我认为遗体保存得不错。”团队牵头人、尸检专家彼得·范弗利特说,团队成员接下来将试图进入距托列兹大约15公里的坠机现场。

范弗利特说,鉴于当地的气温和客机残骸分布的范围,救援人员“在地狱一样的地方完成了极为困难的工作”。

美联社说,19日一些关于遇难者遗体正在腐烂的报道引发“世界范围愤怒”,尤其在遇难人数最多的荷兰。这家通讯社21日援引一名列车机师的话说,载运遗体的冷藏车厢制冷系统20日晚出现故障,21日凌晨才恢复工作。

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说,当务之急是把遗体运往乌克兰政府控制的区域。

□空难现场

搜索范围扩至50平方公里

乌克兰国家紧急情况局新闻处20日通报说,马航MH17客机空难现场搜索范围在顿涅茨克州扩大到5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重新搜索这几天搜索过的32平方公里区域。通报说,乌克兰国家紧急情况局负责对搜索救援工作进行总协调,目前有800人参与搜索工作。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马航空难部分遇难者遗体保存在火车冷藏车厢中,火车仍停留在顿涅茨克州托列兹市火车站,尚未开往顿涅茨克市。

乌克兰副总理格罗伊斯曼20日在基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乌克兰政府正就将这列火车从顿涅茨克州发往政府控制的地区与民间武装进行对话。

乌克兰“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总理博罗代当天确认,已收到乌克兰政府请求运出遇难者遗体的正式文件。

当前,关于空难原因的说法众说纷纭。

按英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学者基尔·贾尔斯的说法,即便调查人员现在获准进入坠机现场,或许已经为时已晚。“即便没有任何故意隐瞒(的举动),坠机现场……已经遭受破坏。”贾尔斯说,如果航班被证实遭“击落”,“重建”机身和机翼能够帮助确定导弹类型及其目标攻击方式。“如果飞机的任何一块零部件已经被移走……这将破坏调查的客观性。

□聚焦

MH17黑匣子状态良好没有损坏

国际文传电讯社21日援引“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安全委员会成员谢尔盖·卡夫塔拉泽报道,马航失事客机的黑匣子状态良好,没有损坏。乌东部民间武装打算将黑匣子交给国际组织专家。乌克兰民间武装20日曾发布消息说,坠毁的马航客机黑匣子已经找到,并送往顿涅茨克。

>>释疑

1

为何聚焦黑匣子

借助它们可以情景再现

与其他技术手段相比,从空难发生到飞机坠地,“驾驶舱语音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器”这两个黑匣子是能向调查人员提供最丰富信息的机载装置。借助它们,可以“情景再现”般分析细节,寻找证据链。找不到黑匣子,空难之谜无法破解。

2

黑匣子是否会坏

能经受爆炸解体等破坏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航空界一直在用黑匣子。在大多数空难中,黑匣子能经受住爆炸解体、剧烈燃烧、入水浸泡等破坏。但在少数案例中也曾出现“语音记录器”因设置错误或电路故障只存有少量通话内容。有的“数据记录器”因在深海浸泡两年之久,导致部分数据无法恢复。

3

黑匣子能“”什么

为是否系导弹攻击提供核心证据

首先它能为此次空难是否系导弹攻击所致提供核心证据。导弹很难直接命中驾驶室并炸死飞行员,因此“语音记录器”或可透露出正副驾驶或机械师、空乘人员对空难起因的最初反应。

数据记录器”则能告诉专家,导弹是直接命中,还是近距离爆炸摧毁;是一弹尽毁,还是伤及飞机重要系统后引发连锁反应致飞机失控;抑或飞机受损不大,但飞行员处置不当,致机毁人亡。

此外,数据记录反映的中弹部位、损毁程度有助专家推测导弹类型,比如肩扛式导弹和远程地对空导弹造成的破坏绝不一样。

2001年,乌克兰防空部队试射的一枚S-200远程防空导弹失控,击落一架俄罗斯客机。调查人员最初怀疑是爆炸物在机舱内爆炸引发空难,但在“语音记录器”中飞行员反映是“外来物”击中飞机。“数据记录器”及机体残骸则揭示“外来物”在飞机近旁爆炸,其弹片大范围击中客机,这绝非肩扛式导弹所为。

4

解读黑匣子需多久

可能最短数周最长数年

每次空难的原因及破坏程度都不尽相同,调查人员可能需通过清洗、真空干燥、数据下载、修复读取等步骤来解读黑匣子信息,如果顺利该过程最短可能需要数周。

但如果黑匣子中支撑器件的基板、芯片等基础部分受损,则破译会遇到很大困难。在与黑匣子无法破译有关的个案中,其调查结论可能在空难后一年甚至数年后才公布,而且语焉不详,难以服众。

本版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