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记者解读“乒乓外交”:运动员“邂逅”是精心策划

12.06.2015  19:55

  核心提示:在格里芬看来,20世纪初乒乓球逐渐成为一项“没落的运动”,但随后在国际乒联的主持下渐渐变得火热,终于在70年代成为中美两国缓和关系、进而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工具,这一切都是精妙的“外交设计”。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4年1月24日第8版,作者:佚名,原题:《解读中美“乒乓外交”始末》

  在格里芬看来,40多年前“乒乓外交”不可否认地在打破中美关系坚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少有人了解中国人在1971年为“乒乓外交”做了多么精心的准备。

  “这是这项运动最光荣的时刻,这是构建为人熟知的‘乒乓外交’的最初步骤。”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会员、记者、作家尼古拉斯·格里芬在自己的新书《乒乓外交:那个改变世界的游戏背后秘史》(以下简称《乒乓外交》)中这样评价中美“乒乓外交”。

  在格里芬看来,20世纪初乒乓球逐渐成为一项“没落的运动”,但随后在国际乒联的主持下渐渐变得火热,终于在70年代成为中美两国缓和关系、进而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工具,这一切都是精妙的“外交设计”。

  1971年,日本名古屋乒乓球世界锦标赛期间,美国运动员格伦·科恩意外登上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大巴。这名球员以个性强著称,蓄长发、反戴棒球帽,一身嬉皮士打扮突然现身让车上的中国球员面面相觑。这时,坐在后排的世界冠军庄则栋在短暂的“冷场”后走上前来,在翻译的帮助下与科恩交谈,并从包里掏出绣有黄山风景的杭州织锦作为礼物送给科恩。

  当大巴抵达目的地,在前排交谈的科恩和庄则栋携手下车,正巧撞上媒体的“长枪短炮”。这次“遭遇”开启了随后中美乒乓球队互访,成为美国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来中国“破冰”之前,中美之间震撼世界的一次“亲密接触”。

  《乒乓外交》的作者格里芬说:“乒乓球比赛或许是最不可能被采用的沟通方式,但它却至关重要,缓和了紧张局势,争取两国各自民众,而且为尼克松、毛泽东和周恩来从中操作创造了大量喘息的空间……不到一个月,大部分美国人就对中国加入联合国表示支持。

  他认为,中国早就看到乒乓球有“外交属性”,那次“邂逅”源于精心策划。在《乒乓外交》一书中,作者认定,中国大力发展乒乓球运动,一方面是受到国际乒联主席艾弗·蒙塔古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受到邻国日本“乒乓外交”成果的影响。

  日本乒乓球运动员荻村伊智朗20世纪50年代前往英国伦敦比赛,一开始因为来自二战战败国而被观众喝倒彩,但乒乓球运动“常见而无害”的特质让欧洲人很快接受了荻村伊智朗,也因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日本的看法,“让那些依旧认为日本的国民运动是观赏樱花和切腹自杀的人大吃一惊”。

  格里芬说,中国政府对荻村伊智朗“进行过仔细的研究”,也因此把乒乓球作为一种外交工具,在名古屋世锦赛之前就做出过精心的安排,庄则栋与科恩的邂逅是“必然中的偶然”。

  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前任主席亚历山大·艾克斯坦曾说,正是由于“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能够以缓慢而又稳健的方式开展。而内华达大学政治学教授伊东真弓把“乒乓外交”称作中美关系中不应被遗忘的“建筑师”。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在自传《白宫岁月》中回忆这段外交史上的著名“桥段”。他认定,中美两国运动员“邂逅”名古屋以及随后中方邀请美国队员前往北京访问,都是中国时任总理周恩来一手安排的。

  而《人民日报》资深记者钱江1987年出版的《“乒乓外交”始末》披露,周恩来总理在名古屋世锦赛前曾与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工作人员会面,告诫他们“乒乓球队是代表国家的,也是代表人民的,在比赛中也就要接触许多国家代表队,其中也会包括美国队……作为一个团体,我们总是要同他们接触的”。

  在比赛过程中,虽然不会主动与美国队员打招呼,中国代表团成员并没有拒绝美方人员的寒暄和交流。特别是美国代表团团长格兰姆·史丁赫文向中方传达了一个消息:美国代表团愿意访华比赛。

  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则栋和科恩的接触显得十分正常。事实上,根据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看到相关新闻后,毛主席称赞了庄则栋,并亲自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结束世锦赛后访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