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印象

18.03.2016  17:06

  □唐银生

  九华山位于安徽南部青阳县境内,与四川峨嵋、浙江普陀、山西五台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作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际性佛教道场,我很早就想一睹九华芳容。去年八月,华林红枫文学网站选定此山召开笔会,我与几位文友欣然应邀去圆九华山之梦。

  九华山景区方圆120公里,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主峰十王峰1342米。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造就了九华山风光旖旎、仪态万千的个性。历代文人雅士游历九华山,留下不少千古绝唱。唐代刘禹锡登上十王峰,感慨“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王安石赞叹:“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大诗人李白三次游山,见此山奇秀,九峰如莲,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佳句,后人便易九子山为九华山。

  自古名山僧占多,九华山也不例外。从南北朝至今的一千多年间,九华山一直“香火之盛甲天下”。最鼎盛时期是清代。史料记载,那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之众,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无以数计。历经了当代几场人祸劫难,而今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的寺庙仍有数十座,僧尼近五六百人。每天上山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除了上庙烧香,祈求菩萨保佑,恐怕更多的是为了享受观景的快乐与暑天的清凉。

  游九华山必经甘露寺,她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九华山的半山腰。这座创建于四百年前的古寺,山门前至今悬挂着康熙皇帝的御笔赐匾。远近闻名的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这里。甘露寺以她的古朴幽深、庄严肃穆、慈悲真诚,迎接着中外游客的到来。我们的笔会会场选在佛学院,主办者要求所有文友进了佛学院,一切谈吐礼仪都得按照寺庙的规矩来。入乡随俗,入庙随僧,我生怕一时疏忽有扰佛门神圣,赶紧研读“入寺注意事项”。原来“纪律”还真不少:比如对僧人应称“师父”“大师”“法师”,而不得称“和尚”;入寺应念“阿弥陀佛”向师父问讯;进庙时男左女右出脚,且不能踏门槛;严禁相互嬉戏、打闹、吃零食;女性不得穿裙子;准时用餐,寺内一律素食,餐前餐后礼佛三拜,不得留有剩饭,用餐不得交谈……

  笔会安排了两场精彩的讲座。第一场由中国太极图研究专家、华林集团董事长明赐东先生讲述他的太极图研究心得。法眼看世界,万物皆阴阳。千百年来,人们孜孜追求的,不外乎就是和睦、和气、和蔼、和谐……只有阴阳平衡了,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因而阴阳平衡是太极的精髓。明先生用他的“太极和”理论,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孕育与发展进程。第二场讲座由佛学院院长、甘露寺住持藏学法师讲经。之前我翻阅了他刚刚出版的散文集《转眼看世间》,得知他是佛学院1992年的首届毕业学僧。他天资聪慧,学习刻苦,通过几十年的修行,不仅佛学理论精深,常赴国外讲学,而且文学功底扎实,口才、文笔令人折服。通过半天听讲,感到藏学法师果然是位记忆超常、学术渊博的佛界精英。他以佛门中人的特有视觉,纵古论今,阐述了佛教的真正含义是智慧和觉悟的圆满。尤其那个“人类的痛苦和幸福都来自对比”的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入夜,佛学院举行隆重的传灯祈福法会。中外客人分男女各站大雄宝殿两边,僧人念着“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频频向如来佛叩拜。随后,僧人给我们每人发一盏莲花烛灯,点亮,托在胸前,站到大殿前,面向如来佛,由住持带我们齐诵《献灯祈祷文》。那是一首美丽的长诗,大意是祈求如来佛光灿烂,照亮周围晦暗的世界,照亮人们的心,永远向真、向善。诵毕,客人们手捧莲花灯,随僧人在前后殿的佛像前环绕穿行,最后回到大殿前,将莲灯摆成一个“卍”字。烛光闪烁,我的心仿佛已进入佛门那一尘不染的琉璃光世界里。这次九华山之行收获颇丰。在登山赏景中,与全国各地朋友谈诗论文,广结文缘。进入禅门,聆听梵音,心灵得到几许宁静;几场讲座,让我对中华文化,对佛教、佛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此乃佛教真谛所在。我想,我们红尘中人据此去修身养性,播洒爱心,与新时代倡导的以人为本,不是完全相通的吗?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