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PK九江 跨越了边界的生活和特色民间习俗

19.10.2013  12:35

南昌PK九江 跨越了边界的生活

   一个是省会城市,一个是长江港城。

  大赣北的地图上,最为显眼的莫过于南昌和九江。眼下,关于两地最热的话题莫过于“一体化”。“一体化”无疑是顺时之作。如果从城市人文来看,“一体化”概念的出炉,更像是一个千年不变的预言成真。

  因为,从豫章故郡到浔阳江头,无论是地理气候、饮食结构、方言与说话语气,还是旅游景点,两地除了拥有各自的特色之外,还有许多交集。同可一体,异则互补。在同与不同之间,都恰能找到预言成真的理由……

  【地理环境】

  ★相同:都属赣北,都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城内都多水。

  ★不同:南昌有春、秋季短,夏、冬季长的特点。境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分布不均,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和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

  九江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从初夏到6、7月的梅雨期间,降雨集中,大、暴雨频繁;出梅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往往晴热干燥;秋季气温较为温和且雨水少;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来,暖冬现象明显。

  【饮食结构】

  ★相同:饮食结构都呈米谷、肉食、水产、蔬菜、水果格局。

  ★不同:南昌人提倡丰年不忘歉年,故有“积谷防饥”的说法。南昌人早餐喜食粉面和瓦罐汤,且遵循着“一日三餐、一稀两干”的节俭传统和风险意识。

  九江人的主粮除了稻米,有的山区还以红薯为主食。一日习惯吃三餐,农忙季节吃四餐,即在中饭和晚饭之间加一餐点心。冬季日短,也有每天吃两餐的。大米饭的家常烧法有:用前餐留下的冷饭掺和烧制。其次是大米加适量的水放在锅里烧开后,捞出部分半熟的米置另一锅里慢火焖熟,余下的煮成粥,不少农家多用此法,早上烧好,饭留中餐,粥当早餐。其三是用饭甑蒸饭,方法是先把大米用水浸透,再放入特制的木甑用急火蒸。其四是铜罐饭,方法是把大米和水放入特制的铜罐里用炭火慢慢烧煮。红薯丝米饭是红薯丝与大米混合煮成,部分山区多食此饭。

  【两地口味】

  ★相同:都有喜辣、好咸、重口味的饮食习惯。

  ★不同:南昌人吃盐更厉害。曾有调查机构做过统计,南昌67%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12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每日6克的两倍。坊间也一直流传着南昌人古时常用酱油和盐拌饭吃的说法。此外,南昌也是腊肉、熏鱼的主要制作和食用地区。

  九江人的口味也很重,但比南昌人稍淡一些。此外,由于更靠近鄱阳湖的原因,靠水吃水的九江人喜食鱼,不少地方流行全鱼宴。

  【方言与说话语气】

  ★相同:同属北部赣语区,方言皆可相通,语言交流大致无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称“垃圾”为“罯屑、屑哩”;“小凳子”为“杌子”;“厉害”为“恰噶”;“说话”为“哇事”。

  ★不同:虽然同属北部赣语区,但南昌话有其自身的特色。南昌话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声母中送气音较多,如“”与“”、“”与“”、“”与“”。南昌市社科联社会科学(语言组)专家组组长邵百鸣称,这种送气的特色,使得南昌话颇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因此,有学者认为南昌话是一种十分适合辩论的语言不是没有道理。此外,南昌话中有很多特色词,如代词“”(你)、“”(他);形容词“叽叽者者”(形容人说不正经的话)、“鹅里鹅气”(形容人很蠢)、“着来者去”(形容人哄骗状)。语法上也很有特点,词尾大量使用“”、“”、“”、“”。

  九江话相对婉曲轻柔,尾韵可以拉很长,听起来抑扬顿挫,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特色语言如“”(你)、“客们”(他们)、“恩妈”(妈妈)、“告胡子”(叫花子)、“说点儿别么事设”(说点别的事)。有一句话可以总结南昌话和九江话之间的区别:南昌人聊天像吵架,九江人吵架像聊天。

  【旅游景点】

  ★相同:都是因水而发,缘水而兴的水城,境内景观胜迹如林。

  ★不同:南昌多为人文景观,如滕王阁、绳金塔、八一广场、百花洲等,还有红色旅游景点,如八一起义纪念馆、朱德故居、朱德军官教育团等。自然景观相对较少,主要有梅岭、厚田沙漠等。

  九江也有不少人文景观,如浔阳楼、能仁寺、锁江楼等,但九江更多、更有名却是雄美壮观的山水胜景。九江境内星罗棋布着230多个景点景观,呈现出一幅千崖竞秀,万壑争流,梵宇巍峨,胜迹如林的山水画卷,形成了一个以庐山为“龙头”,包括“六区”(牯岭、山南、沙河、永修、浔阳、共青),“两点”(石钟山、龙宫洞),“一线”(鄱阳湖水上旅游线)的大型旅游区。

  【居民互动】

  ★相同:九江人到南昌来求学、工作、做生意、就业、购物,甚至定居的非常多。南昌人到九江经商、求学、旅游的也不少。据九江市南昌商会统计,目前南昌人在九江开办的大中小企业达269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6%,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养殖业和服务业。

  ★不同:南昌高校众多。因此,相比较而言,到南昌求学的九江人比到九江求学的南昌人多。此外,九江旅游资源丰富,到九江旅游的南昌人也相对较多。

  ■延伸阅读:

  两地皆有灌婴城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1年,汉高帝刘邦命大将军灌婴“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南九地区。在此期间,灌婴分别筑造了最早的南昌城和九江城,两者皆为西汉豫章十八古县之一。九江初称柴桑,后称浔阳、彭蠡、湓城。不同的是,南昌灌婴城的遗迹早已不存,而九江柴桑灌婴城中的遗迹——“浪井”保存至今。

  行政区划多次重合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0年)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江西属九江郡。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改九江郡为准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江西则为豫章郡治(治所在今南昌市)。辖南昌、彭泽、历陵、柴桑、庐陵、鄱阳、馀干、南城、宜春等十八县。其中,彭泽、柴桑(今九江西南)、历陵(今德安县东)、海昏(今永修县)、枭阳(今都昌县)等,今都属九江地区。

  公元220年,东吴孙氏政权,在江西境内立有6郡57县。其中,南昌、海昏、永修、彭泽等同属豫章郡。明清时期,南昌府的范围也曾包括今天九江地区的修水、武宁。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省被分为4道,辖81县。其中,九江道所辖的县就包括今属南昌地区的安义县。民国二十四年,全省划分为8个行政区。其中,今属九江地区的武宁、修水、永修三县和今属南昌地区的安义、新建、南昌、进贤四县同属第一行政区。(来源:江南都市报 策划/记者陈明华 文/记者石鹏)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