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欧洲之行:开放、透明,架设中欧互信之“桥”

05.04.2014  11:39

习近平2014访欧洲日志

  以真诚的意愿、开放的胸怀展示自己,以真挚的情怀呼唤平等、尊重、爱心,倡导欣赏、包容、互鉴,中国形象在世界眼中更加清新而富有亲和力。

  “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11天,84场活动、会见27位国际政要、发表4篇署名文章、3次讲话、3次演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在布鲁日欧洲学院……,习近平向世界展示中国携手各国谋求和平发展的愿望,呈现中国独特价值体系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意志,“习式风格”所到之处,无不散发出独具魅力的真诚和胸怀。

  “我特别喜欢习主席在演讲中的形象比喻。”4月1日,听完演讲后,布鲁日孔子学院比方院长菲利普表示:习近平主席一开始就说,“布鲁日”这个词在弗拉芒语中是“”的意思,桥不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时也是沟通、理解、友谊的象征。

   沟通历史与现实 搭建文明互通之“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习近平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时,专门讲到中国的“改革”和“和平发展”,不仅强调了中国的“”文化,而且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即中国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贯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习近平力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向欧洲展示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道路的内在逻辑。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要观察中国、认识当代的中国,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习主席谈到中国人的价值体系、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讲话非常深刻。”布鲁日孔子学院比方院长菲利普听完习近平的演讲后评价道。

   开放、透明 搭建理解互信之“

  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媒体注意到,为了让双方更好地沟通,还设置了提问环节,话题涉及到中国的改革、国防预算和外交政策,这在之前并不多见。

  在回答关于中国改革的问题时,习近平强调,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敢于啃硬骨头。

  在回答关于中国国防预算的问题时,习近平表示,中国的国防预算是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防建设正当需要的。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在回答关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回答直截了当、毫不回避,展示了开放、透明的形象。

  “习主席把中国的开放态度呈现给欧洲,给外国人提供看中国、理解中国的角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加深相互理解。”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说。

  比利时瓦隆区和布鲁塞尔大区旅游局工作人员多米尼克说,习主席引用法国作家的话“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的演讲确实能让欧洲人看到一个更透明的中国!

   平等、尊重、包容 搭建“”通之桥

  曾参与拯救中法大学历史资料的拉马特,在习主席参观中法大学时到场。他对媒体记者说,习主席不仅了解法国历史和法国文化,而且细致入微地关注着每一位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的人,能讲出他们的名字与故事,这令人非常感动。

  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中,习近平多次说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说到国家之间要民心相通,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而欣赏、包容、互鉴才是理解的基础。

  科尔伯基金会副主席魏迈尔说,习主席非常平易近人,自己早在2010年就已经有了这个印象。“当时我们科尔伯基金会在北京举行了一个对话活动,他当时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了我们。当时的气氛非常真诚,我在准备今天这场活动的过程当中也时常能想起当时的情景,而这种印象在今天又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法国第一大报《费加罗报》形象地比喻习主席对梅里埃生物科研中心的访问“友好并亲热如家人”。里昂城市魅力与国际关系部副主任克里斯托夫·默尼耶评价说,习主席的访问提升了法国城市吸引力,定将促进法中地方交流与旅游业的发展。

  吴建民作为中国的老外交官,见证了许多重大外交场合。而习主席的演讲打动欧洲听众,现场所有人都在鼓掌,而且是自发地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建民说,这种场景在欧洲很少见,只有当对演讲感到赞同、欢迎、特别受感动的时候,才会出现。

  “北京很远,但又如此近”,这是一家德国媒体对习近平主席此次欧洲之行发出的慨叹。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