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习总书记走过的路,看贵州如何脱贫攻坚

23.01.2016  00:13

 

  在还没有真正走进贵州省之前,我对“贵州”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与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和法国柯涅克白兰地并称为“世界三大名酒”的贵州茅台酒,还有神话里齐天大圣专属的“水帘洞”黄果树瀑布,以及各式风味小吃:酸汤鱼、手撕豆腐、肠旺面……

  然而,当我得知习总书记曾亲自带领四位中央政治局委员、七个省区市的书记深入贵州省各个贫困村、贫困户搞调研,又亲自主持召开财经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门听取扶贫工作汇报,对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时,我知道,这里没那么简单。

  这里的天气好冷,村民的笑容好暖

  2016年1月12日,星座书上面说:射手座今日宜出行。

  于是,我把对那个地方的好奇和几件抗寒的羽绒服一起装进箱子里,出发前往距离广州约1130公里的贵阳。一下飞机,我相信了星座书上说的话,虽没有天寒地冻,但对于一个只穿着短袖和薄外套就满街跑,没有经历过这种寒冷天气的广东人来说——这里真的好冷,但我很喜欢。

王瑭琳在采访现场

  寒风抵挡不住此次参加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热情,即使到现在,脑海里依然会想起采访时扶贫干部所说的话,浮现起脱贫村民那充满自信骄傲的眼神,五天四夜的行程,是短暂的,也是有意义的。

  由于此次是南方网派出两位记者负责AB线的采访,我有幸的被分配到了A线,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市、六盘水等地采访。在盘山公路上,贵州的一景一色都尽收眼帘,就连公路旁的树叶也都结了冰,纯白无暇的颜色,似乎在跟我们述说这里的村民质朴、这里的村民纯真。

  扶贫、脱贫是这次采访主题的关键词。去年11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重点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提出要精准扶贫。

  在这次的活动中, “问需式扶贫”、“一市五金多套餐”等专业名词也始终贯穿伊始,有趣的是,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名词,我们每遇到一位村民总是“口中不留情”,一问到底。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往年在浙江温州打工的野角乡天星村贫困户孙先虎,听说家乡有了新的扶贫政策后,果断买了回乡的车票,点了“养牛套餐”,收入翻了翻。

  像孙先虎这样点了“套餐”后脱贫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

长春堡镇垭关村的农民张祥印接受记者采访 南方网 王瑭琳 摄

  当时采访到的还有一位是来自长春堡镇垭关村的农民张祥印,他笑着对我们说,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选择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条件制定的养牛、养鸡、种蔬菜等“套餐”,方便得很。在还没有参与这项扶贫政策之前,他是年均纯收入只有5000多元,入不敷出的贫困户,自从养了牛仔之后,每年预计有4万多块的收入。

  原来,“问需式”精准扶贫也可以理解为是“私人定制”!看着那些脱贫村民的脸上个个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看着很暖。

  在采访中,还有一位“逆袭姐”让我印象深刻。

  陈忠琴是贵州省盘县哒啦仙谷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第一批员工,最开始她只是餐厅的一名传菜员,三年来,她努力工作,从传菜员干到餐饮部部长,如今已是餐饮主管。

  问起为什么要这么拼,今年38岁的陈忠琴说,家里的娃娃还在上学,自己每月能拿3000多块的工资,既能工作,还能照顾家里的孩子,“政府已经给了这么好的机会,我再不努力点,就没有机会了。”陈忠琴认真的说。

  为了脱贫攻坚,扶贫干部们也是蛮拼的

  扶贫先扶志,在贵州这样的地方,显得格外重要。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针对的不仅仅是困难群众,更重要的是党员干部。在采访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是已脱贫致富的村民,还有那些为了帮助村民脱贫的扶贫干部们,他们也是蛮拼的。

采访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 南方网 王瑭琳 摄

  在采访中,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多次对媒体记者强调,精准扶贫,首先干部要有心中要有精准的‘账本’,要人人成为算数高手。大到国度扶持政策的落地,小到农民养牛养鸡的毛利,就连整个区的扶贫数据和贫穷人口,都要一五一十脱口而出,如数家珍。

  不仅是宫晓农,更让我钦佩的是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在10多年前,她还是一个年仅32岁并且创业小有成就的“事业型女人”,在2001年当选为村支书。上任伊始,她就从实际出发,尽量调动各方力量、资源,为村民脱贫致富发展创造条件,把一个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的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达12050元、集体资产达5520多万元的示范村。

  在那天的采访中,偶然有机会与她单独聊天,看似光环的背后,其实有很多艰辛。刚开始她看上了村子附近几近倒闭的1480亩林场,与其他村干部商量后果断贷款买下。但因为怕还不起钱,她曾带人到林场“数树”,看看到底有多少棵,够不够还贷。

  “在最难熬的时候,我曾经一个月都没有睡个好觉,就想着要怎么样才能够度过难关,但幸好一切都走过来了,我相信以后也会更好。小姑娘,你也要笑着去面对你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难,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坚持就是胜利。”余留芬笑着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神无比坚定。

  原来记者在采访的路上是这样的

  在这次的采访活动中,不仅扶贫干部和脱贫村民蛮拼,就连记者们,也都是蛮拼的。

  在出发前,工作人员就告诉我们说A线走的路比较崎岖,盘山公路较多,且路途遥远,时间长,要做好心理准备。但在全程的活动中,我看到很多记者不仅在车上没有停下手中敲打的键盘,在采访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可以采访的村民,就像遇到一座新闻“富矿”。

  更有趣的是,在一次晚饭过后,很多记者得知这附近有精彩的晚会表演,但都一致的摇了摇头,“不去了,想回去写稿”。这种蛮劲,我想是对新闻行业的敬仰吧。

采访现场 当代贵州 闵捷 摄

  采访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贵州留给我的影响却是至深致远的。

  千百年来,贫穷像一盘深扎进农村土壤的老树根,仅靠村民自身的努力难以挖净。截止到2015年底,贵州省尚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如何确保49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重而道远。在这里,我看到了扶贫干部和村民一起想办法脱贫致富,这样的同心协力,穷根再深也挖得净。

  5天的采访时间很短但是又是那样的充实,几乎每到一处,被采访对象都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他们不愿意回忆曾经困难的日子,但是更愿意说一说现在的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而我相信,未来也一定会更美好。

  写在手记最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五天的时间里,能够走习总书记走过的路,看贵州如何脱贫攻坚,收益颇多,受益匪浅。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作为一个刚毕业不久的新人,为能得到此次的锻炼机会由衷的感到开心,感谢各位同事在此次采访活动中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此次采访活动中,自己写的原创稿件《习总书记您看,贵州干部为了脱贫这样干》一文被央视网、人民网、中国网等多家重点知名网站转载。

  从贵州回来以后,南方网总裁欧阳农跃、总编辑胡键、副总编辑张纯靑都对此次网络行活动成绩表示肯定,部门主任王萍对我说:“能看到一个小朋友成长起来,我们也是很开心呢”。感谢南方网这个平台以及领导敢用新人的魄力,让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也非常荣幸能得到南方名记编辑的邀稿,让我有机会完整地回忆起五天四夜贵州网络媒体行的点点滴滴,回忆起在这次活动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听到的每一件事,看到的每一处景象,算是为此次采访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写这篇记者手记文笔不佳,望各位读者见谅。在这次的采访活动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