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家公祭仪式:否认罪责意味着重犯

14.12.2014  12:40

习近平、张德江等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遇难者遗属代表 供图/新华

刺耳的防空警报13日上午响彻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举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胸佩白花出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公祭仪式。

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共同名义举行,所在地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下就是埋葬死难者尸骨的“万人坑”之一。一万名各界人士代表来到现场参加公祭。

“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习近平指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美化侵略言论是对和平的危害

习近平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和平合作是人类进步永恒主题

习近平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习近平强调,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据新华社

现场

首次国家公祭仪式如何进行?

清晨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国旗下半旗仪式。

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人士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习近平在公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6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共同撞响“和平大钟”。随着三响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翔,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圆梦中华的雄心壮志。

公祭仪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走进纪念馆展厅,参观《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张德江在签字簿上签名。随后,习近平等亲切会见了参加仪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遇难者遗属代表。据新华社

回访

77名高中生现场朗诵224字《和平宣言

昨天77名高中学生现场朗诵了224字的《和平宣言》。该宣言由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冯亦同创作。一名领诵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77名朗诵学生全部来自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他们在11月中旬接到任务,前后排练了一个半月。

据学校透露,4名领诵者由学校在整个高中年级选拔产生,参加集体朗诵的由高一同学自主报名,通过海选的方式产生。有同学因担心自己身高不够被淘汰,还特地中午跑回家换增高鞋。学校还曾专门组织上述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纪录片,了解历史,在朗诵时将自己带入沉痛的感情。

北青报记者昨天还了解到,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是6名撞钟代表之一,撞钟仪式按照工、农、兵、学、商、科选拔代表,张近东代表商界。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代表“”,另外,南京市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王笑奕代表学生,其曾祖父余华 (微博)是原中共淮阴县蒋坝镇地下党负责人。

和习近平共同揭幕遗属12月初确定

与习近平一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的阮泽宇,今年13岁,是南京十三中红山分校初一学生。阮泽宇告诉北青报记者,11月底12月初他才知道自己被选中要和习近平一起为公祭鼎揭幕。

阮泽宇的亲属杨征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听说此前有8个候选人,阮泽宇是其中之一,几番淘汰后剩余两人,经过查看走路姿势等考察,最终选择了阮泽宇。阮泽宇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的第五代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侄孙。

阮定东是去年新认定的10名幸存者之一,1937年,阮家田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怀中紧抱的仅7个月的阮定东免遭一劫。

阮泽宇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小学时,他曾跟着班级一起来参观过纪念馆。他告诉北青报记者,纪念馆前后来过约9次,就在这周,因为彩排就来了六七次,他还为此向学校请了四五天的假。

阮泽宇回忆跟习近平的见面说,“上去的时候不紧张,在习爷爷没来的时候很紧张。”不过,他表示,自己前一天睡得还不错,和主席见面时,主动说了一句“爷爷好”,爷爷就和他握了手。

习近平会见10名幸存者并脱稿讲话

与侄孙一起获邀参与国家公祭仪式的阮定东,是昨天获习近平会见的10位幸存者之一。阮定东今年77岁,是10位幸存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目前登记在册的且在世的年龄最小的大屠杀幸存者。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发生时,阮定东仅7个月大。

阮定东告诉北青报记者,昨天他是第四位和习近平握手的幸存者。阮定东回忆说,习近平走到他面前,问他多大。听闻他是最小的一个,因爷爷死死抱住才活下来,就对他说:你是幸存者,那么多小孩都在日本鬼子的刀下死了,你的爷爷保护了你。你是小孩中幸存下来的,你要珍惜。

阮定东介绍,在与10位幸存者及10位遇难者遗属代表握手后,习近平站着脱稿讲了一段话。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习近平说,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是因为有些人不承认这段历史。我们回忆这段历史,不是报仇,是要让少数人承认这段历史、反省这段历史,走和平道路。本组文/本报记者 邹春霞

释疑

为何设置国家公祭鼎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

三足两耳鼎 东周形制南京造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该鼎的设计还充分凸显了“南京元素”,设计团队包括南京高校、科研院所。

古之以鼎记事 今之铸鼎铭史

为何需要设置国家公祭鼎?

一、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以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

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

三、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制图/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