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热销背后

13.03.2015  12:25

  正值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一本书悄然火了。它就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该书首印30万册已经预售完毕,目前正在抓紧加印。

  据报道,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北京建银饭店等多个两会代表委员住地的售书点,代表委员们纷纷购买阅读。3月7日,新闻出版界全国政协委员更是就该书展开热烈讨论。记者日前采访了该书相关策划、编辑人员,他们讲述了其出版背后的故事。

   策划缘起文风背后反映党风政风

  《习近平用典》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成立了由社长董伟牵头的编辑出版小组,全力做好编辑、校订、出版工作。

  谈起为什么策划出版这本书,卢新宁说:“很多基层干部、读者、网友都向我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引用的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比较多。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信手拈来,寄意深远,大家很希望能多了解一些这些典故背后的深意。这些用典生动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风的变化。文风是眼睛,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党风、政风,这些用典不仅‘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而且也能成为进一步改文风的范本。用典的背后是‘治世’,体现的是‘习式’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

  “编辑出版这部《习近平用典》,旨在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诠释总书记所引典故的背景义理,帮助广大读者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总书记的思想精髓。”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鞠天相向记者表示。

  该书解读文字的主要撰写者、人民日报评论部主编张铁认为:“把用典放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框架里面来解读,正是《习近平用典》这本书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整理编写增十八大后总书记文章用典比例

  据悉,该书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编写、校订。据鞠天相透露,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做过一次较大调整,主要是在原稿上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所引典故的比例。

  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讲话、文章非常多,所以整理、搜集工作就比较繁重。张铁说,主创团队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从中遴选出总书记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其治国理政理念的135则典故,进行解读。

  在参考文献方面,编辑们也下了很大功夫,这从书后长达7页的“主要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作为编辑团队中的年轻成员,高亮和王怡承担着典籍核查任务。“为了确保每条释义的准确性,我们翻阅、对比了众多版本的参考文献。部分珍贵文献存放在特定冷库中,入内查阅时,即使大热天也需要穿上棉袄。”高亮介绍说。

  王怡告诉记者,书中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最早引用的典故,是1988年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引用的“睫在眼前犹不见”,以睫毛为喻,说明我们往往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事物。书中解读说:“有时候,那些挂在嘴边、摆在眼前的道理,反而容易因为思想的固化、利益的藩篱而被弃掷一旁。”王怡说:“我们在核对这句引语时,收入该文的《摆脱贫困》一书还没再版,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在旧书店里找到一本,书页都已经散了。”

   市场热销大数据分析总书记用典偏好

  在2月28日举行的《习近平用典》首发式上,人民日报社向中央党校、河北正定县委、焦裕禄干部学院等单位赠送了图书。

  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应邀参加了首发式。她说:“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全党要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尤其是说县委书记,官不大,但岗位很重要。我记得他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就是教育党员干部,好干部要从基层做起,要一步步成长起来。”

  新闻出版界全国政协委员们表示,该书从文化角度阐释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值得向全社会推广和传播。

  连日来,媒体对这本书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有的称其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独具个性的“习式风格”,凸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的认为该书通过大数据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偏好;还有的将它列为广大考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