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是老家 秭归是故乡——三峡移民“龚发林们”的脐橙故事

02.04.2015  18:23

    阳春三月,全南县南迳镇大洋湖村,漫山遍野的脐橙花开了。山风吹过,洁白的脐橙花洋洋洒洒,宛如下了一场薄薄的春雪。

    53岁的果农龚发林无心欣赏美景,他一大早便忙着给脐橙树修枝、除虫。等太阳晒得厉害了,才从硬化了的山间小路拾级而下回家吃早饭,山脚下便是他住了10年的新家。

    这是一间朴实的砖房,户型简单实用,看似一个普通的农家,又似乎有那么一些不同,比如屋旁几棵挺直的香椿树,比如屋前一大缸正在发酵的豆瓣酱,比如主人明显的湖北口音。

    龚发林清楚记得他来到全南的日子是2004年4月17日。那一年,为响应国家建设三峡工程的需要,湖北省秭归县邓家坡村的32户移民自主外迁至南迳镇,其中13户陆续定居下来,2005年开始入住并开垦果园。

    脐橙是赣南的特色产业,也是秭归移民的老本行。“我们祖辈从1958年开始种植橙子,一开始种的是广柑,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种脐橙,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血橙。没有其他技术,就会种橙子。”龚发林告诉记者。

    凭着“就会种橙子”的本领,11年来,秭归移民们开始过上了好日子,种植的脐橙面积已有600多亩,脐橙年产量1000多吨,总收入有200多万元。不过,龚发林家除外。

    “种脐橙,前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当时我的儿子和女儿都在读高中,正是要用钱的时候,所以我没敢搞果园。”龚发林告诉记者,刚到全南的几年,他和妻子主要靠给别人打理果园的收入维持生活。好不容易等到两个孩子相继毕业,儿子却在2008年意外摔伤造成高位截瘫,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好在当地干部帮我们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和低保,否则真是哭都没有眼泪。”龚发林感慨地说。

    2011年,在其他秭归移民和当地干部的帮助下,龚发林把签订了租赁山场开发协议、却荒废了多年的荒山开垦起来,开始种脐橙。

    去年,村里的道路拓宽了,太阳能路灯装好了,果园的滴灌管道建成了,龚发林的果园也开始挂果了,虽然数量不多,只有几千公斤,却让龚发林一家看到了希望。

    随着果园进入产果期,龚发林对未来几年的收入也有了规划:一是把欠的30多万元债还了;二是给儿子做个详细检查,帮助他做好复健。

    如今,秭归移民早已和赣南老表打成了一片。虽然故土难忘,他们依然爱吃香椿炒蛋,依然想念熏制腊肉的味道,依然在端午节要过三个端阳,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赣南老家的热爱。

    移民们也用自己的热情回馈着赣南老表,看到老表种脐橙技术不过关,就手把手地教。整形修剪,土、肥、水的管理,除虫防寒等各种技术,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老表。

    在三峡移民的带动下,整个大洋湖脐橙基地现有60多户果农,共种植脐橙2000多亩。

    南迳镇干部谭启华告诉记者,三峡移民们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险、政治权利等方面和本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成果,他们也同样享受。与此同时,他们还享受三峡移民后续扶持政策,近年来,全南县已先后投入350多万元用于南迳镇三峡移民后续扶持工作。

    “赣南是老家,秭归是故乡。”总是被问起秭归好还是全南好的“龚发林们”这样质朴地回答。

    从屈原故里秭归到红土圣地赣南,三峡移民背井离乡,为国舍家,为国家战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区人民满怀热情,像当初接纳共产党和红军战士一样,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三峡移民,让他们在自己的家园落地生根,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关爱庇护。脐橙是他们的不解之缘,淳朴是他们的共有底色。(尹其奇 记者谢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