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潺潺流 乡野处处新 于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扮靓乡村
“村里垃圾没了,蝇虫少了,河水清了,环境美了。”居住环境的变化,让家住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村民邹林秀很满意。
今年以来,于都县按照建设“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目标,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建好农村保洁队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农村的“垃圾围村”难题。
走进岭背镇金星社区,清澈的小河流水潺潺,社区里的绿树郁郁葱葱,一条干净的水泥路纵贯全村。
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刁于洋告诉记者,治理开始时村里有少数村民并不理解,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现象仍然普遍。“弄不弄是我自己家里的事,你们不要管得太多。”乡、村干部上户做工作时常常得到这样的回答。
虽然农村垃圾治理的受益者是村民,但不少村民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原来怎么扔还是怎么扔,原来怎么倒还是怎么倒。
不改变村民们的旧观念,农村垃圾处理难有实效。为了让群众参与进来,于都进行全面宣传,不仅在县内的网、报、台开辟了宣传专栏,还在集镇、公路主干道、新农村建设点、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点等重点区域制作500多条长久性宣传标语,固定宣传栏200多个。同时,建立于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短信群发平台,对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进行跟踪报道,曝光谴责不文明行为。此外,于都还广泛开展以“大家动手、清理垃圾、美化家园”为主题的进屋场、进农家、进校园、进企业、进医院活动,营造“大家动手、清理垃圾、美化家园”的浓厚氛围。对仍然不理解的村民,反复到其家中做思想工作,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主动帮助农户清理存量垃圾、整理房前屋后的柴火。经过多次带动,村民们抵触情绪渐渐消失,自觉加入治理垃圾的行动中。
生活垃圾又臭又脏,人们普遍不愿从事保洁员这一职业。为破解这一难题,于都县结合精准扶贫,按农业人口3‰的配置标准,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优先从贫困户和低保户中聘用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为村庄环卫协管员或者保洁员,组建了一支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
自从有了专职保洁员后,村里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垃圾随便倒,倒了没人管,时间一久,河里、路边到处都是垃圾,走到哪里都是臭的。” 桥头乡桥头村村民钟林长说,“现在不一样了,村庄路口到处都有垃圾桶,每天定时有保洁员清运收集,整个村子都干净了。”
不仅垃圾有了专人管理,垃圾处理也做到无害化。据于都县委农工部干部张武华介绍,目前于都县统一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的模式,对农村垃圾的清扫、分类、收集、利用、运输、贮存、处理等环节进行标准化处理。
今年以来,于都县财政投入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资金达1740.22万元,共配备垃圾清运手推车1785辆、垃圾桶13681个,选聘保洁员4986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收集有点、转运有车、处理有场”。
10月8日,在于都县葛坳乡政府的宣传栏里,一张各村卫生督查活动排序表引来村民围观。该乡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干部胡恒告诉记者,为了督查治理成效,乡里专门成立垃圾治理工作督查小组,对垃圾治理情况和保洁员考评等工作实行每周一督查、每月一调度,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扫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保洁得住”。
为了调动干部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积极性,于都县把压力层层传导。当地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把城管、交通、教育等相关部门纳入治理责任范畴,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分片抓、职能部门协助抓的高位推动机制,完善了“县督导、乡负责、村实施”的日常管理体系。
同时,组建专项督查组,对垃圾治理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并对督查出的推行不力、 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通报。而各个乡镇,也把各村(社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年度村级工作及农村工作考核范围,考核内容主要涉及环卫设施、村容村貌、农户卫生、基础工作。各乡镇对各村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评比,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通过树立榜样,寻找差距,从而形成良好的治理氛围。